【來稿】愛究竟是什麼?沒有愛可以談戀愛嗎? | 哲學新媒體
來稿

愛究竟是什麼?沒有愛可以談戀愛嗎?

《先秦諸子戀愛大師班》書摘
樊遲是孔子學生當中,好學卻相對遲鈍的一個,他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有一次直接回答「愛人」兩個字。直指核心,簡單明瞭,「仁」就是「愛人」。

您在這裡

難度:
1

文 / 白品鍵

先秦諸子戀愛大師班
先秦諸子戀愛大師班
幾年前一個好朋友談戀愛,那對象我也認識,見了面恭喜之餘,不免聊到未來的打算。這位好朋友本來喜孜孜的聊著情人,突然眉頭一皺,苦惱的說:「我的父母對他出身的族群有很深的偏見,強烈要求分手,不知道以後怎麼辦。」

幾年後他們分手了,分手的原因不確定與父母反對有沒有直接關係,總之感情是結束了。

再說另一個故事。很久以前我有兩個好朋友陷入愛河,熱戀時沒人覺得哪裡有問題,愛情長跑數年之後,兩人決議結婚,才發現兩人家世背景相去甚遠。經濟較弱勢的一方在婚禮籌備過程中受了不少委屈,另一方的家人在言語與行動上都表現出高高在上的態度。

後來呢?經過努力的溝通與協調,順利結婚,生養孩子。說幸福美滿就太童話故事了,總之再沒聽說過誰瞧不起誰。

談戀愛當然是「愛」最重要,沒有愛或許可以一起生活,結婚、生子甚至偕老,但多半是非常辛苦的。反過來說,若能一起度過大半人生,白頭偕老,要說其中完全沒有愛的成分,恐怕他們自己也不信。

愛情的核心就是「愛」,大概很少有人會反對。上面兩個故事說得輕描淡寫,但不論你是否經歷過,單憑想像大概也能感受到:如果愛情只有愛,只有兩人世界,恐怕未來肯定是困難重重。有人可以用愛克服難關,但困難到了極致,愛也會被消磨殆盡。

「仁」是一個大凡懂中文的都聽過的概念。《論語》中有許多弟子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個別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有時候說「仁」是不論在家、出門,或在工作場域,何時何地都要態度恭敬,認真負責,沒有怨言,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也不要加諸別人身上。

有時候說「仁」是節制私欲,使行為舉止回歸禮儀。

有時候說「仁」是講話謹慎。

樊遲是孔子學生當中,好學卻相對遲鈍的一個,他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有一次直接回答「愛人」兩個字。

直指核心,簡單明瞭,「仁」就是「愛人」。

愛究竟是什麼?如果我們要從最簡單的層面來說,愛就是對於另一個人來自內心無以言喻的渴望,渴望擁抱、渴望守護,同時也渴望讓對方擁有笑容,擁有平安。愛是雙向的互相關懷,互相付出,也互相擁有。愛情當然也是「愛人」,因此愛情與仁一樣,若直指核心,愛情就是「愛」啊!這還需要解釋嗎?

真有那麼簡單,天底下就不會有人為情所困了。

孔子講的「仁」其實範圍很大,是從核心出發,從一個愛人的念頭發動,時時刻刻不忘初心的去實踐愛,去克服難關。最終使自己與周遭都能獲得理想而美好生活,直到生命結束。所以「仁」很簡單,你要你心中有愛,「仁」就開始了。但「仁」也很困難,一方面我們多半會分心,會忘記持續的去愛;或是以為自己在實現愛,實際上已經走偏了初衷。或是時間久了,失望了,放棄了,對其他欲望屈服了。「仁」的開始很容易,但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仁者」,卻要用一生去證明。

所以孔子說:他最聰明的學生顏回,能保持仁心三個月,其他人頂多只能一日當中,或一月當中,偶爾想到仁而已。又說:講到「聖」與「仁」,我真的不敢當,頂多就是認真實踐,努力教導學生而已。

愛情不也是如此?愛情的核心已經無須再說明,但有這個核心不代表你擁有了愛情。從愛出發,會伴隨著一些雜七雜八,卻很難不去克服的那些難題。包含外在的財富、地位、生活習慣、父母兄弟,也包含內在的價值選擇、意識形態、心靈與身體的自由等等。

數十年前有個知名的廣告,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那是愛情嗎?當然也是,只是既然只能曾經擁有,那麼這愛情不免還有些遺憾。一生無悔的愛令人嚮往,但在愛消逝之後,麻木而機械持續到天長地久,似乎也不怎麼值得羨慕。

沒有愛是不行的,只有愛也是不行的,愛是單純而熱烈的,愛也是面面俱到,無所不包的。人不能終日與愛人凝視彼此,總要吃飯,總要有遮風避雨的房子,總要有其他的人際關係,總要擁有各自相異卻又不互斥的獨立生活。仁是愛人,愛情也是愛人,需要從核心展開實踐,愛情與麵包必須兼得,浪漫與現實可以同時面對。愛包含了兩人世界,但不能只有兩人世界,必須交織雙方原有的關係,家人、朋友、工作同事,乃至於族群與國家。當然愛到極致有時候會逼使人們最初極端的選擇,在種種壓力下或私奔,或放棄。

所以愛情不只是熱烈的激情而已,需要包容與深沉的智慧,同時永不忘記那個原始的,出發點的愛。

《論語》

  •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 本文為三民書局出版社授權刊登之書摘,摘自[匿名使用者] (2024).  先秦諸子戀愛大師班. pp. 11-16。

三民書局成立超過六十年,為一綜合性出版機構,出版方向多元,廣及文史哲、社會科學、藝術、科普等,並多次獲得金鼎獎等大小獎項肯定。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