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費1人補助逾100萬元!新加坡砸重金培養人才 台灣政府可借鏡 | 東南亞新聞 | 四方報 | NOWnews今日新聞

學費1人補助逾100萬元!新加坡砸重金培養人才 台灣政府可借鏡

▲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人才,投資鉅額資金在教育領域上。(圖/Pixabay)
▲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人才,投資鉅額資金在教育領域上。(圖/Pixabay)

國際中心賴正琳/綜合報導

以培育人才為國家重點的新加坡,是目前全球人均GDP最高的國家,2023年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QS排名第8名,與史丹佛大學、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等名校同屬於前10名的優良大學。1965年獨立的新加坡,短時間內便取得極高的成就,這個公民人口僅350萬的國家,究竟做對了哪些教育決策?《NOWnews今日新聞》國際中心此次專訪駐新加坡的台北辦事處代表童振源博士,來探討新加坡的教育體制。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童振源表示,新加坡獨立時,新加坡政府便強調「教育是國本,人才是我們唯一的資源」,可以說整個政府「傾國家之力」在培育人才,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的薪水約為台灣的5到7倍,並且伸開雙臂歡迎各國菁英來新加坡教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甚至在今年5月讓荷蘭前衛生部長庫珀斯(Ernst Kuipers)教授擔任副校長,「所以新加坡攬才是非常全面和國際化的,他們的國際化包括「學生國際化」、「教授國際化」和「課程國際化」。

另外,政府連「終身學習」都不放過,新加坡政府在今年預算案提出「技能創前程進階計畫」,每年額外投資1億新幣(約台幣24億元),針對滿40歲的新加坡公民,可以獲得三項津貼:4,000新幣補助「技能創前程職訓補貼」、「技能創前程中途職業加強津貼」和「職涯中期培訓津貼」。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的估算,去年新加坡人均GDP將近8.8萬美元(約新台幣282萬元),其中的關鍵因素之一便是新加坡政府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即便已經就業,政府也相當鼓勵民眾進修。因長期進修而暫時無法工作的人,在進修期間也可以獲得「職涯中期培訓津貼」,津貼相當於學員過去12個月平均收入的50%,每月上限3,000新元,每人一生最多可以獲得24個月的培訓津貼,最多7.2萬新元(約新台幣166萬元)。童振源說:「政府直接補助民眾每個人可以拿到一百多萬元的進修費,就會讓民眾很有動力持續精進。」

  • 與全球逾30所大學合作!8個國際大學在新加坡設立分校
目前新加坡有6所大學,包括QS全球排名第8名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及排名第26名的南洋理工大學,明年新加坡藝術大學將成為第7所大學。新加坡的大學教育相當全球化,有8所國際大學在新加坡設立有校園的分校,共有17所新加坡教育機構與79所國際大學合作設立外國學位學程。童振源指出,「新加坡是僅次於杜拜設立國際大學境外校園最多的國家,如果再加上外國學位學程,新加坡的大學教育可能是最全球化的國家。」

「之前到新加坡管理學院(SIM)參訪,這裡的學生可以付比總學區更低廉的學位,獲得國際大學的學位,並且教授和師資都與原校區沒有差別。」他解釋,SIM提供學生大一不分系的各種課程,然後學生再申請進入各國大學就讀,30幾個國際大學都承認學生在SIM修讀的學分。「大約有十個國際大學(包括美國的水牛城大學、英國的倫敦大學與伯明翰大學、澳洲的雪梨大學與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法國的格勒諾布爾商學院等等)是直接在SIM設有分校,各國際大學的教授會直接到SIM來上課,獲得的學位是各國際大學的學位,而且在各國際大學SIM分校唸書的同學還可以到母校總校區修課。」

換言之,各大學教授到SIM授課與輔導,但收取學生比總校區低的學費,各國際大學核准SIM學生入學後,也承認學生在SIM修習的學分,以儘速讓學生完成學位。透過跟其他國際學校合作,讓新加坡的學生都能獲得最優良的教育資源。

▲新加坡房市過熱,政府調高房地產稅,盼抑制房價。(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新加坡人均GDP全球最高,其中與良好的教育體系有很大的關係。(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 童振源:教育體制需要領導及整合跨國產官學資源
新加坡政府除了不斷增加人才培育預算和跨國分校,國家也很重視學校,並且會決定大方向的人才培育導向。例如政府現在決定要培育AI人才,會告訴學校去準備;學校方面則能決定要開什麼課程,以及挖角哪些教授來學校教書。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一名資深教授曾向童振源解釋新加坡的大學運作,他認為大學要有連結國家與社會資源的平台,及整合跨領域與國際教育觀點的機制,才能引導國家與社會資源挹注大學,同時確認國際潮流、國家目標與社會需求;相對的,如果大學體制的領導人靠學校內部選舉產生,便會有人情壓力,難以透過有效的領導制度有效地落實大學的發展目標,難以貫徹國家與社會需求的目標。此外,校內教授與國家及社會連結往往存在落差,難以了解與培育符合國家與社會需求的人才,也難以引進國家與社會資源壯大學校。

童振源指出,政府的官員未必了解新產業所需的人才,例如教育部官員可能也才剛接觸AI人工智慧領域,此時新加坡的大學會成立理事會(Council),由產官學重要領袖組成,包括教育部資深官員、跨部會資深官員、產業界領袖、國際的大學教育機構領袖、NIE院長、南洋理工大學副教務長、其他新加坡的大學校長一起組成,一起討論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和課程規劃。「為什麼新加坡大學可以超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甚至超越香港大學?因為整個國家都在配合培育人才,如果官員不懂這個領域,直接請顧問理事會決定規劃,下面的人也才知道如何落實。」

目前台灣最大的危機便是「工作缺人、人缺工作」,今年已有5.6萬家企業同時釋出107.8萬個工作機會,然而找工作人數僅有59.5萬人,十年以來台灣人才大量流失至國外,重視台灣人才培育和留下人才,或許是政府需要關注和改善的重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跨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