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5/20 

副刊

【墨田拾穗】立志行仁道

◎豐饒

 每個人從小都有志向,有人想當醫生,有人要擔任老師,有人想成為戰機飛行員、科技工程師……不論小時候的志向如何崇高,長大後能實現理想的,都是了不起的人。談到志向,我們不妨看看孔門弟子的志向和孔子的心願。

 在《論語.公冶長篇》裡有一段十分精采的「師生表達志向」的對話: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師生交心畫面生動,層次分明。

 一開始,師生三人閒坐談天。鏡頭鎖定孔子,孔子神情輕鬆地對子路和顏淵說:「你們何不來談談各自的志向啊?」子路的性格衝動,最先開口,說:「我願意把自己的車馬和皮裘都拿出來和朋友共用,就算是用壞了,也不覺得可惜。」孔子點點頭,把目光轉向顏淵,顏淵說:「我願不誇獎自己的能耐,也不把勞苦的事推給別人。」孔子笑著點點頭。性急的子路這時對孔子說:「老師,我想聽聽您的志向。」孔子意味深長地看了這兩個學生,說:「我希望老年人能安享天年;朋友之間能相互信任;青少年能有人關懷。」

 師生三人的志向,一層層向上提升。最底層的子路在物質上的慷慨,凸顯他的豪爽仗義性格;顏淵「無伐善,無施勞」見證了他的謙遜襟懷;孔子清清楚楚規畫出大同世界的理想是:「老年人能安享天年,朋友之間講信用,青少年有人關懷。」生在春秋時代的孔子,懷抱著世界大同的理想,周遊列國,他的目標就是「推銷」自己的「施政抱負──行仁恕之政,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遺憾的是,當時各諸侯國的國君,為吞併他國土地出兵征伐;士大夫之間缺少信用,連年征戰,使得百姓困苦、民不聊生,青壯年都上戰場,老年人無人奉養不得終老;朋友之間(或國與國之間) 缺乏信任;青少年在戰亂的環境裡,沒人關懷;孔子「老者安之」的志向直到他生命結束,都不能實現,這是他最大的遺憾。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孔子之所以廣受世人敬重,原因就在他不只傳授知識,也注重培養學生的品德,更關心學生的志向,任何人只要能實踐志向就值得肯定。

熱門新聞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