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從漫畫少年到雜學大師 「王宗欣」走獨一無二的路 | 生活 | NOWnews今日新聞

人物/從漫畫少年到雜學大師 「王宗欣」走獨一無二的路

▲dosomething studio創意總監王宗欣,操刀三金典禮,又在世大運一戰成名。(圖/王宗欣提供)
▲dosomething studio創意總監王宗欣,操刀三金典禮,又在世大運一戰成名。(圖/王宗欣提供)

文/許容榕(臺北文創提供)

王宗欣,身為 dosomething studio的創意總監,先是操刀三金典禮,後在世大運一戰成名使他在業界赫赫有名。話說從頭,他大學唸的是美術系,究其原因,他表示:「事實上,我會念美術系,後來有動畫作品的連載,源自於從小就喜歡看漫畫,想要創作出自己的作品給大家欣賞。」原來,他從小就熱愛看漫畫,特別是鳥山明的漫畫《七龍珠》,不僅賦予了他抵抗校園霸凌的勇氣,也在他心中種下畫畫的種子。從《七龍珠》開啟的畫畫夢,在少年長大成人之後開花結果,漫畫少年如今成了雜學大師。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術系學生斜槓做動畫,退伍後遇網路泡沫化一切重啟

王宗欣小時候喜歡畫畫,每逢畢業前夕,同學總喜歡找他在畢業紀念冊上創作,不論是四格漫畫或是角色素描,皆獲得好評,這讓個性內向的他交到朋友,並藉著創作表達想法。考大學時,他第一次面臨選擇,愛畫畫可以念什麼科系?當時台灣尚未設置動漫相關科系,於是美術系成了王宗欣的唯一選擇,他考上華梵大學美術系,主修傳統水墨。

王宗欣說:「學校授予的正規美術教育訓練,包含對於藝術的理解,在我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有極大幫助。」然而,在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期間,由於打球受傷造成行動不便,他開始自學動畫軟體Flash。彼時是網路剛興起的2000年,他積極參加各種Flash動畫競賽,賺取獎金,最重要的一役當屬英業達集團創辦人溫世仁主辦的「明日工作室」動畫比賽,他以3分鐘的Flash動畫投稿獲得冠軍。後來,他成為「明日工作室」旗下卡通網站的簽約動畫作家,上架自己的作品,吸引一票粉絲訂閱,王宗欣笑著說:「那時候還沒有社群媒體,這對我來說是別具吸引力的。」

在大四那一年,王宗欣除了上課之外幾乎整天窩在深坑小套房裡,一邊聽音樂,一邊埋頭畫腳本、做動畫,他覺得自己彷彿是一名職業漫畫家,重新回到喜歡畫畫的初衷,這種感覺讓他感到心滿意足。在這個過程中,他不需要與他人社交,還能夠賺取足夠生活的金錢,這種自主的瀟灑感,甚至自豪地對父親說:「我不用再向您拿生活費了!」

▲王宗欣個人作品「嫌惡王子」,靈感來自《七龍珠》達爾。(圖/王宗欣提供)
▲王宗欣個人作品「嫌惡王子」,靈感來自《七龍珠》達爾。(圖/王宗欣提供)
畢業前夕,他再次面臨一次抉擇:要選擇去服兵役,還是念研究所?他不想未來的發展受制於兵役,因此決定先去當兵。為了做好準備,他在當兵前一天結束了自己的動畫連載。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他遇到了網路上的第一次泡沫化,瞬間失去訂閱他電子報的兩三萬名粉絲。對此,他苦笑著說:「我原本擁有的社群一夕之間土崩瓦解,退伍的時候,我什麼都沒有了。」

2002年,王宗欣退伍後面臨重新出發的挑戰。他剖析眼前的三條路:藝術、動畫或設計。他採用刪減法進行選擇,「我想保留原來最熱愛的事物,既然我這麼喜歡動畫,就不要把它當成職業了。對於藝術創作我沒有反感,但我可能無法賺到錢,而設計似乎可以賺錢耶!我首先要對自己負責,能自食其力再說。」當時,「多媒體設計」興起,他因為熟悉Flash而懂得寫程式,也做過許多平面設計工作。他以這些技能進入市場接案,開始專注於網站的動態設計。從一人接案開始,他的事業逐漸擴大。隨著YouTube及Facebook興起,他學習了更多技能,像是3D動畫和動態攝影。2008年,他與夥伴共同創立dosomething studio,屬於他的雜學大師之路,就此展開。

和老闆溝通策略,設計的核心是處理品牌問題

回過頭來看,王宗欣似乎選擇了一個最不喜歡的事作為職業,然而,他解釋道,對藝術、動畫及設計他都感到興趣,但做決定時,他有一個原則,「作為創作者,如果我的作品被改動,哪一個我會無法接受?藝術當然無法接受,動畫我也不願意,但設計我覺得沒什麼大礙,因為即使被改,我還是可以賺錢。所以我就選擇了設計!」而他之所以能夠如此爽快地回答,是因為他深知設計與藝術的本質,終究不同。

▲王宗欣每週會窩在個人工作室,從事藝術創作。(圖/王宗欣提供)
▲王宗欣每週會窩在個人工作室,從事藝術創作。(圖/王宗欣提供)
對王宗欣來說,設計無法獨立存在,它必須依附在品牌。品牌為了與消費者溝通,要考量目標對象、市場規模、用戶體驗等因素,因此會尋求設計的幫助。他強調,設計的本質是為品牌服務,他要處理的是品牌問題,而不僅僅是設計本身。「品牌問題都是從『策略』開始的。如果你的核心策略沒有抓準,底下的設計就會偏離。」對他來說,策略就像是戰略,而創意則是戰術,設計則是在實踐這些戰略和戰術的手段,他更進一步地說道:「設計就像是子彈,而傳播媒介則是武器。你可以用設計來製造子彈,但即使你的子彈再厲害,如果你的戰略錯誤,那麼它們也無法改變你的處境。」

因此,在 dosomething studio,王宗欣討論任何案子時都是策略先行,再談創意、設計及傳播媒介,他將這四個藍圖比喻成一張張描圖紙,根據客戶需求一層層地覆蓋。「第一個『策略』藍圖套上去,你可能會發現四、五條路可選;第二張『創意』的描圖紙蓋上去,可能有些途徑不見了,如果再把『設計』和『傳播』的描圖紙蓋上,留下來的路更少了。當你有四層不同的描圖紙套在一起時,還剩下什麼路可走呢?如果有的話,那絕對是最漂亮的路。」

王宗欣往往能夠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路,或者幫助品牌排除不適合的選擇。他說道:「我不敢保證我的品牌溝通一定會百分百成功,但是當老闆做出決策時,需要這些藍圖,而我可以成為站在老闆旁邊給予藍圖建議的人。」更重要的是,當老闆明白王宗欣是從品牌策略的角度去思考,老闆會更願意放手,不會過分干涉Logo的大小或者顏色等細節,所有這些鋪墊都是為了能夠盡情發揮,「我踩得越前面,我的溝通角度、思考層級就越高,從而清出來的創作空間就會越大。」

談品牌策略先做產業研究,世大運集雜學大成

▲王宗欣擔任世大運執行創意總監,操刀「鍵盤世大運」網路遊戲。(圖/王宗欣提供)
▲王宗欣擔任世大運執行創意總監,操刀「鍵盤世大運」網路遊戲。(圖/王宗欣提供)
要思考品牌策略,事前研究必不可少,隨著客戶需求多樣化,dosomething企劃組也開始進行不同產業的研究,例如流行音樂、IP研究以及兒童議題等。最近,客戶對Z世代的興趣增加,他們也開始研究Z世代。由於品牌溝通的對象不同,策略及發想就必須因人而異。

2017 年世界大學運動會是王宗欣的一次集大成之作。當年,他進入世大運「品牌諮詢小組」擔任品牌顧問,與其他產官學界的高手過招,這是一次腦力激盪,也是學習新知的機會。他回憶道:「我試著學會每個人的優點,也試著把各個領域的事組織成一件事。後來世大運取得了很好的結果,我才覺得,原來那些雜學、看似不知道能幹嘛的事情,可以幫助我跟最源頭的決策者溝通。」

▲為世大運擔任品牌顧問,讓王宗欣一戰成名。(圖/王宗欣提供)
▲為世大運擔任品牌顧問,讓王宗欣一戰成名。(圖/王宗欣提供)
世大運的成功讓他被奉為雜學大師,後來幫助小米在台灣打造品牌,並跨足金馬、金鐘、金曲三金典禮。隨後,他接任了騰訊CDC的品牌設計顧問。這些經歷,讓他在商業與藝術之間得到平衡。同時,他的藝術家之魂也被喚醒,「藝術會不斷地自我探究、自我懷疑、自我否定,會不斷地重來。如果我把藝術放在公司做,其他同事會崩潰!」

王宗欣試圖將設計和藝術生活分開,每週兩天「躲」到自己位於民生社區的工作室,專注於創作。個性內向的他笑說:「這裡的網路訊號不太好,別人不容易找到我!」不同於dosomething的專業分工,王宗欣選擇以個人之名闖蕩藝術圈,回歸最初單槍匹馬的模樣。王宗欣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帶著研究精神,深入探究藝術圈的運作機制,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作為一位藝術家,他可以自由地發揮創意,並加入自己對於品牌的思考,同時與品牌及策展單位展開合作。

▲「敗家博物館」系列作品之一靈感來自朋友送王宗欣的Nike Air Jordan 1球鞋。(圖/王宗欣提供)
▲「敗家博物館」系列作品之一靈感來自朋友送王宗欣的Nike Air Jordan 1球鞋。(圖/王宗欣提供)
藝術結合品牌思維,「敗家博物館」挖掘消費本心

王宗欣坦言:「我一開始想把商業跟藝術分開,但後來發現其實我都在處理品牌的議題,因此我應該更深入地探討品牌這件事,因為它最貼近我的本質。」舉例來說,他的「潮流造神」作品,靈感就是從自身經驗出發,「我是有品牌信仰的人,我會為了某個品牌去購買它的商品,我覺得這猶如一種信仰。你買的是情感,而不僅僅是它的風格,因此,我將我喜愛的品牌與神明意象做了結合,於是,『潮流造神』系列就誕生了。」

▲「潮流造神」是王宗欣巧妙結合信仰及品牌的創作。(圖/王宗欣提供)
▲「潮流造神」是王宗欣巧妙結合信仰及品牌的創作。(圖/王宗欣提供)
透過不斷自我挖掘,王宗欣找到自己的創作母題,「雖然我的作品形式各異,有的是雕塑,有的是繪畫,但後來我發現,我一直在探討人們對物品的情感以及他們的消費行為。」例如,「敗家博物館」系列的靈感來自他執行斷捨離時的經驗,「人就只有兩隻腳,為什麼要擁有那麼多雙鞋呢?因為人們有購買物品的慾望,慾望因人而異,就像你內心有一個博物館,博物館裡每個展品都有其獨特意義,而這意義並非僅限於功能,更是一種情感上的聯繫。因此,人們會不斷地購買物品,但這個內心的博物館始終無法被填滿。因此,我將這種概念呈現於『敗家博物館』系列中,因爲我相信每個人的心中都藏著屬於自己的敗家博物館。」

「敗家博物館」所出現的物件,都是王宗欣的個人蒐藏,其中已故的LV總監Virgil Abloh所設計的Nike球鞋。對他而言別具意義。他解釋,Virgil Abloh是建築出身,將解構主義帶進設計領域,他對此深受啟發,「其實創意並非憑空而來,它可以從人們已知的生活經驗中進行某種程度的轉化,創造出看起來『卡卡』但獨特的亮點,只需要進行3%的改變就已經足夠了,並不需要是前所未見的事物,反而會造成溝通的距離感。我想,這對我影響深遠。」

▲LV總監Virgil Abloh所設計的Nike球鞋是王宗欣的藏品,也將之化為創作養分。(圖/王宗欣提供)
▲LV總監Virgil Abloh所設計的Nike球鞋是王宗欣的藏品,也將之化為創作養分。(圖/王宗欣提供)
工作家庭不必分太開,和兒子一起玩策展

另一個影響王宗欣甚深的人,是他七歲的兒子。2021年,王宗欣參與饒舌歌手蛋堡的專輯《家常音樂》MV製作而獲得金曲獎最佳MV獎,這次合作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啟發,「他實際上是和小孩一起製作專輯!我忽然發現,原來工作和小孩之間沒有必要劃清界線。如果讓孩子與你的生活、創作結合在一起,那你的作品就會真實地反映你的生活。」

▲桃園文博會「迷你種・兒童遊樂指南 Free Play」展場。(圖/王宗欣提供)
▲桃園文博會「迷你種・兒童遊樂指南 Free Play」展場。(圖/王宗欣提供)
孩子也是靈感大王,例如在2023年,王宗欣參與了桃園文博會,負責策劃「迷你種・兒童遊樂指南 Free Play」展覽,其中有一個攀爬的挑戰關卡,王宗欣向他的兒子徵詢意見,問他哪裡需要加強?兒子說,如果加入兩個籃筐一定會更好玩!王宗欣聽從了兒子的建議,果然讓孩子們玩瘋了。最近,王宗欣也參與了由陶晶瑩主持、富邦文教基金會所投資的兒童流行音樂節目《虎姑婆和他的朋友》,將自己的設計能量帶到兒童節目領域。

▲在桃園文博會「迷你種・兒童遊樂指南 Free Play」展場,小孩投籃玩得不亦樂乎。(圖/王宗欣提供)
▲在桃園文博會「迷你種・兒童遊樂指南 Free Play」展場,小孩投籃玩得不亦樂乎。(圖/王宗欣提供)
王宗欣侃侃而談一路上的人生選擇,從藝術、動畫、設計到品牌,他是如何融會貫通,開拓出屬於自己的創作之路。鳥山明的漫畫《七龍珠》是一切的起點,如果他不是當年那位愛看漫畫、渴望學畫畫的小孩,也不會有後來的他。條條大路通羅馬,他所走過的每一條路都有其價值,最終,王宗欣走出了一條只有自己能夠走的路。

關鍵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