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艾莉絲・孟若過世了。

消息傳來,驚覺孟若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居然已是2013年的事。之所以說「居然」,在於當年這個肯定的震撼,今日仍有餘威。至少,大家知道該獎不是只看長篇小說或詩歌的成就,寫短篇小說也能得到肯定。

艾莉絲・孟若 逝世 文學 短篇小說 諾貝爾獎
JONATHAN NACKSTRAND//Getty Images
艾莉絲・孟若於2013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紙短卻情長

但說孟若的作品「只是短篇」,那也不盡然。就像頒獎詞說的,「最宏大的事件藏於人心,最沉重的痛苦隱而不言。一個簡短的故事常常跨越數十年,勾勒出人的一生。孟若在30頁之內呈現的東西,普通作家要用300頁才能說清。」不信?很簡單,你可以試著歸納整理孟若任何一篇短篇小說的概要,便會發現光是要把大綱列出來,就是無比艱難的事。

怎會這樣呢?要說出最簡單的故事主線,當然不會太難,問題是說了等於沒說。以她《好女人的心意》這個集子裡最後一篇〈我母親的夢〉來說吧,故事是「長大後的女兒訴說襁褓時的自己有次因為哭鬧不休,以致已過度疲勞的母親在吃鎮定劑之餘,也給女兒吃了一點,最後讓不明就裡的姑姑驚惶失措」這樣一件烏龍事。但小說遠遠不只這樣。在精省篇幅裡,孟若也寫了敘述者父母的故事,介紹了姑姑與祖母,她們生活的小鎮以及鄰居。即使出場戲份不多,光是那總不得不偷偷喝酒的醫師娘,就透露出小鎮的秘密以及敘述者母親的處境。「孟若每篇小說都只花了幾千字,令你忍不住想其他傳統作家為什麼多寫了那麼些頁面。」《費城詢問報》的讚譽也是讀者的疑問,也難怪她的作品常被改編成電影,裡面的細節就是這麼豐富。

 

 
立即購買

艾莉絲.孟若,《好女人的心意》,木馬文化

迷人又惑人

更特別的,是她筆下人物都平凡無奇,故事卻驚心動魄;筆調清淡簡明,小說又藏著令人費解的謎。《好女人的心意》像是以八篇作品剖析女性,在這最後一篇,我們看到長大後的女兒認為那個鎮定劑事件,是她「變成一個女性」的關鍵。「在我看來,只有在我決定回歸的此刻,在我放棄與母親鬥爭的此刻(這場鬥爭母親必然全盤皆輸),在我選擇生存放棄勝利的此刻(所謂的勝利就是死亡),我才具有了女性的特質。」這是什麼意思?這裡的女性特質是什麼?一如圓熟期的孟若作品,一個短篇小說集中的各篇,隱含互相參照的密碼,你要用心思索才能找出謎底——雖然更迷人也更惑人的,是你其實也得找出謎題。

但找不出來也沒關係。會用這篇當例子,在於孟若讓孤兒院出身的母親,在12歲一場音樂會之後,決定學習小提琴,後來還以這個樂器養活自己和女兒。在丈夫因二戰飛行訓練過世後,她和小姑與婆婆同住,住到一家「相信自己對某種音樂類型的厭惡甚或敵意(從他們說「古典音樂」一詞時的腔調中亦可見一斑)是基於個性力量、正直和不想被愚弄的決心。」然而,一如她練習的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這首小調開頭、大調結尾,作曲者名字就叫「幸福」的樂曲(編註),總歸預告了小說的歡喜結局,也讓整本《好女人的心意》在諸多慘澹故事後能有光明收尾。雖然它的結尾句仍然令人費解,但看在孟德爾頌的面子上,我們就當作是個皆大歡喜吧。至少我會搭配Nathan Milstein演奏的版本,好好再讀一次《好女人的心意》,紀念這位永不過時的作家。

編註:孟德爾頌全名為Felix Mendelssohn,Felix一字有開心、幸運之意涵。另,孟德爾頌出身於注重美學教育的殷實家庭,才華洋溢且事業、愛情皆一帆風順,可說是集各種幸福於一身的音樂家。

艾莉絲・孟若 逝世 文學 短篇小說 諾貝爾獎
PETER MUHLY//Getty Images

【專欄作家】焦元溥

焦元溥談艾莉絲・孟若 逝世 文學 短篇小說 諾貝爾獎
PHOTO CREDIT:YUANPU CHIAO。

國小時因Brahms的《悲劇》序曲而沉醉於古典音樂的魅力,自15歲起於報章雜誌撰述樂評。曾專修於國際關係領域,但無法割捨對音樂的傾心,爾後取得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其作品涵蓋甚廣,從樂曲研究解析、音樂家專訪到國際大賽報導,都能看到他的獨門之見。

閱讀更多艾莉絲・孟若經典之作

艾莉絲・孟若,《太多幸福》,木馬文化。

艾莉絲・孟若,《幸福陰影之舞》,木馬文化。

【延伸閱讀】

>> 【焦元溥專欄】跟著電影《在車上》聽音樂!你也與「濱口龍介、村上春樹及貝多芬」一起上車了嗎?

>> 2024《橫濱三年展》用藝術反映當代風貌!策展人以文學名作穿針引線出「獻給每一位普通人的展覽」

>> 藝術家Claudette Johnson:「我常思索被隱形的黑人女性,以及呈現生命中不同面貌的必要性 !」

>> 《時尚戰場》服裝完美還原Dior精髓!如何復刻Dior最初秀場、「她」的造型最讓人頭痛?

>>【聞天祥專欄】2024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五強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