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嬤頭痛長達2週就醫 及時拆除腦動脈瘤避免中風危機

3443
陳郁茹 報導
8旬嬤頭痛長達2週就醫 及時拆除腦動脈瘤避免中風危機

【NOW健康 陳郁茹/新北報導】84歲的范奶奶有高血壓,一直都有定期追蹤病情,但日前因劇烈頭痛長達2個禮拜就醫,經檢查發現顱內內頸動脈有顆達4毫米且形狀不規則的動脈瘤。為避免動脈瘤破裂造成顱內出血,她接受醫師建議進行手術,術後不僅不用再為頭痛所苦,也解除動脈瘤破裂可能造成的中風危機。


8成動脈瘤竟無症狀 患者不檢查可能不會發現


「動脈瘤」是人體的動脈管壁長時間因為血流衝擊導致壓力不平衡,產生的氣球狀突起,常見發生部位有腦部、胸部、腹部。台北慈濟醫院影像醫學部神經影像科主任阮郁修指出,動脈瘤的發生原因包括長期高血壓、抽菸、高血脂、糖尿病、吸毒或自體免疫疾病病人,且女性多於男性,發生率比約為2 比1,若是停經後女性則是高達3比1,且媽媽遺傳給孩子的機率也較高。


有8成的動脈瘤沒有症狀,所以大多病人是透過腦部高階影像檢查發現,至於是否需要積極治療,必須由醫師評估動脈瘤的大小、位置和形狀決定, 一般而言,動脈瘤只要沒有破裂,多數可透過血管內栓塞治療。


阮郁修說明,血管內栓塞治療執行方式與心導管雷同,即是從鼠蹊部大血管置入導管與導絲,術中導管和導絲就像手術醫師的雙手,能巧妙且精細地將支架置放於動脈瘤口,隨後再將線圈塞入動脈瘤中,阻擋血流。而後人體的內皮細胞會沿著支架生長,大約半年的時間,栓塞效果就可達到最佳。


醫材、設備升級! 降低動脈瘤併發、復發率


阮郁修提到,過往醫材不如現在進步,導絲、線圈或支架較硬,在執行手術時可能造成動脈瘤破裂,或是無法栓塞得緻密,導致手術中有相當程度的併發症且復發率高達15%至20%;而今醫療進步,不但相關醫材改良,減少了上述風險,降低復發率,更可以透過先進的影像儀器提高手術安全和成功率。


台北慈濟醫院引進的雙向血管攝影機,阮郁修指出,該儀器擁有大螢幕、高解析度和輻射劑量低3個特點,腦部動脈瘤通常在2至4毫米,所以在新型儀器的高清顯像下,醫師可以看得很清楚,且因為儀器具有2個攝源,能夠在操作手術時看到2個不同面向的情況,避免導絲刺穿動脈瘤或小血管。此外,輻射劑量較舊型儀器降低至少30%,醫療人員與病人的安全都得以提升,手術時間縮短約3分之1,也縮短了病人的麻醉時間。


最後,阮郁修提醒民眾,動脈瘤破裂就是出血性腦中風,死亡率高達3成以上,且會造成肢體上和認知功能上的障礙,因此戒菸、控制血壓、穩定血糖可以預防動脈瘤的產生,若是有家族史的女性可以接受腦部高階影像檢查,提早發現,及早治療。


# 首圖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癌症基因庫加速精準醫療! NGS納健保適用19種癌別
▸乾眼症能治癒嗎?醫師強調控制乾眼症狀 防止角膜受傷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