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 南韓外長時隔六年半再訪北京,雙方釋放合作主基調 - 新浪香港

觀察 | 南韓外長時隔六年半再訪北京,雙方釋放合作主基調

據央視新聞報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5月13日同南韓外長趙兌烈在北京舉行會談。

在會談中,王毅表示,中韓是近鄰,應當常來常往。建交30多年來,兩國關係總體發展順利、富有成果。雙方於2008年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把同對方關係放在各自外交更重要的位置上。中韓在交流合作中相互成就,實現共同發展,為地區和平與繁榮貢獻了力量,充分說明中韓關係發展符合時代潮流,體現了人民意願。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中韓外長在2023年11月第十次中日韓外長會後的首次面對面會談,也是南韓外長時隔六年半再次訪問北京。這是趙兌烈今年1月就任南韓外長以來,任內首次訪華。

談及此次來訪的時機,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旻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南韓政府近期在外交領域受到較多批評,尤其南韓的學者智庫對中韓關係現狀不滿。在此背景下,從南韓政府和執政黨的角度,他們也應該有所動作,至少要有加強中韓關係的外在表現。

「從雙方釋放的信息來看,整體會談氛圍還是不錯的。」李旻說,南韓總統尹錫悅上台後主打「價值觀外交」,中韓關繫在這兩年間遇冷。但兩國作為搬不走的近鄰,在工作層和民間都有很大的合作空間,雙方至少可以借此次南韓外長訪華契機,逐步推動從政府工作層面到民間交往層面的對話,「中韓關係較差的兩年就要過去了,未來三年里,兩國關係總體還是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同南韓外長趙兌烈在北京舉行會談。圖/外交部網站

  • 對話

新京報:這是南韓外長時隔六年半再次訪問北京,你如何看待此次南韓外長訪華的時機和背景?

李旻:的確,距離上一次時任南韓外交部長康京和2017年11月訪問北京已經過去了六年半,但在此期間中韓外長間同樣有交往活動,只是地點不在北京。2022年8月,王毅在山東青島與來華訪問的時任南韓外交部長樸振舉行長時間會談。2023年11月,南韓釜山舉行了第十次中日韓外長會。

此次趙兌烈訪華一個較為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執政黨國民力量黨在今年4月份的南韓國會議員選舉中慘敗,雖然外交並不是執政黨失分的主要原因,但南韓政府近期在外交領域受到較多批評,被指責為「外交失衡」。因為南韓總統尹錫悅執政以來,走的是「價值觀外交」的道路,加強對美以及對日的外交關係,而這兩年里中韓關係較為冷淡。

這種情況受到南韓國內相當多的批判,尤其南韓的學者智庫對中韓關係現狀不滿。在此背景下,從南韓政府和執政黨的角度,他們也應該有所動作,至少要有加強中韓關係的外在表現。

新京報:據韓媒報導,趙兌烈在開場白中多次強調「合作」,王毅也提出中韓要排除干擾,相向而行。就會談內容來看,整體氛圍如何?會談釋放了哪些信號?

李旻:從雙方釋放的信息來看,整體會談氛圍還是不錯的。從個人層面來講,趙兌烈本人較為理性,對華較為友好,曾表態稱「韓中關係的重要性不亞於韓美同盟關係」。在這次的會談中,趙兌烈也反復提到,韓方不讚成零和博弈,強調兩國間的合作關係。

整體會談中釋放了合作的主基調,同時雙方也提出了各自擔憂關切的問題。例如,此前尹錫悅多次在台灣問題上出現不妥表態。中方在會談中也強調希望韓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妥善慎重處理涉台問題。

新京報:王毅在會談中提到,近段時間中韓關係面臨困難和挑戰,你認為導致中韓關係面臨僵局的根源有哪些?

李旻:我們可以看到,尹錫悅上台之後主打的「價值觀外交」實際上把美韓關係和中韓關係放在了對立面上,許多加強美韓、日韓關係的舉措,都對中國有一定的針對性。

事實上,在冷戰結束以後,中韓建交以來,南韓領導人在台灣等問題上的表態都十分慎重,但尹錫悅執政後,頻頻在台灣以及南海等問題上做出錯誤表態,忽略了中韓作為搬不走的近鄰的事實,這也對中韓關係造成一定衝擊。

新京報:有韓媒稱,期待南韓外長此次訪華成為打開兩國高層交往的契機,你如何評價此次南韓外長訪華的成果?

李旻:在我看來,至少中韓間可以借此次韓外長訪問北京的契機,逐步從政府工作層面的互動開始做起,不只是外交部長間的互訪,也可以尋求商務部圍繞供應鏈問題舉行定期對話。會談中也談到了要加大正面引導,密切人文交流。在人文交往領域,可以推動文化及旅遊部門進行對話,提升兩國的民意基礎。

新京報:現在判斷中韓關係升溫是否為時過早?未來兩國關係走向如何?

李旻:在尹錫悅任期內,中韓間關係不太可能會出現太大的改觀。尹錫悅的「價值觀外交」已經基本給南韓這五年的外交政策定調。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期待尹錫悅政府突然轉向「均衡外交」。然而,中韓作為搬不走的近鄰,從政府工作層面到民間都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我的判斷是,中韓關係較差的兩年就要過去了,未來三年里,兩國關係總體還是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新京報記者 欒若曦

編輯 張磊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