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怎麼辦?6穴道+「摩腹法」快速解決脹氣、促進蠕動 - 療日子 HealingDaily -健康新聞

吃一點點就容易脹氣、消化不良怎麼辦?6穴道+「摩腹法」快速解決、緩解脹氣

消化不良怎麼辦

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消化不良、脹氣、胃食道逆流等問題已然成為許多人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從繁忙的工作到快速的用餐,我們的身體經常承受著各種壓力與負擔,當一點點食物就讓你感到脹氣,或時常消化不良怎麼辦?療日子特別邀請忠孝昌盛堂中醫診所張凱傑中醫師與您說明如何改善、調整。

總是壓力山大、飲食不節制?這4類體質最容易消化不良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第一.上古天真論>一開頭就討論養生長壽之道,闡述了養生的積極意義,養生觀念當中,中醫特別重視脾胃的調理,因為脾胃乃後天之本!人體出生後所有的生命活動都需要靠「吃」,即有賴於後天的脾胃攝入營養物質提供能量。生活中有些不良習慣會影響體內能量平衡,傷害到脾胃:

類型1.壓力山大 = 肝氣犯胃體質

現代人工作步調快,常多面臨許多壓力,難免陷入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的情形,久而久之影響情緒以及腸胃蠕動,形成肝氣犯胃體質。中醫會使用舒肝理氣、降逆和胃的方劑來調理,這樣的體質也需要養成細嚼慢嚥的好習慣。

類型2.飲食無節制 = 宿食積滯體質

有一些人喜歡吃宵夜,吃飽後就直接睡覺;或者吃完大餐後,吃一大堆冰品;業務應酬過多、暴飲暴食、飲食無所節制等,這些不良飲食習慣容易導致食物消化不良,成為積滯,治療原則為消食導滯、健脾和胃。

類型3.過勞人 = 脾胃虛弱體質

工作過度勞心、勞力,或個性上喜歡鑽牛角尖,皆會傷到脾胃,中醫稱之為「勞倦傷脾、過思傷脾」,常發生在過餐不吃、準備考試的考生,由於此類人消化吸收功能就弱,因此就算進食量不大,也容易脹氣和消化不良。所以,在治療上,首重補益脾胃、推動脾胃之氣。

類型4.無冰不歡 = 寒濕內聚體質

由於台灣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潮濕,導致很多人喜愛食用冰冷、生冷的食物,人手一杯冰飲料在台灣是很普遍的現象,長此以往,腸胃陽氣受損,推動力不足,形成寒濕,及腸胃的垃圾堆積,導致各種消化問題。治療原則是溫化寒濕,飲食上不宜食用冰品、冰飲、瓜果、生菜等性質寒涼的食物。

消化不良怎麼辦?吃什麼、喝什麼幫助消化?

飲食的調整,可以在食物中多添加一些膳食纖維,例如蔬菜、菇類、五穀雜糧等,不僅可以促進蠕動,也可減少血糖波動,減少消化不良的疲憊感。調味料也選用少油、少鹽、低熱量的素材,酌加一些酸味,都是可以促進消化吸收的方式。

中醫有一些幫助腸胃消化的藥材適合做成茶飲,例如麥芽茶,或是山楂茶、烏梅湯,都是方便取得,可以改善消化不良的茶飲。

  • 麥芽含有促進消化的α-澱粉酶,中醫古籍強調其能助胃氣、寬腸胃、化米麵果食積,可以促進腸胃蠕動。
  • 山楂則能去油解膩,減少油脂吸收,《本草綱目》記載:凡食物不克化,胸腹脹悶者絕佳。常搭配洛神花一起煮,非常酸爽好喝。
  • 烏梅酸甘味美,可以增進食欲,酌量使用,都可以達到整腸健胃、增進代謝。在大吃大喝之餘,能降低身體負擔。

療日子請你也關心:(消化不良怎麼辦?吃什麼能改善?白蘿蔔、高麗菜、薑7大食物顧胃助消化)


改善消化不良的穴道有哪些?

對於消化不良,腸胃不適的民眾,居家可藉由按摩穴道的方式增進消化功能,促進腸胃道的蠕動,加速排除脹氣。

  1. 小腿前外側的「足三里」、「豐隆」穴,都是調理脾胃的常用穴位。可以增進食欲,促進消化,常吃高糖、高油,身體痰濕重的人,常按這兩個穴道可以幫助消除水腫。

【足三里穴】

【部位】從膝蓋外側下方凹陷(外犢鼻)處,向腳踝方向延伸4根手指寬(3寸),距離脛骨外緣一寸的地方。

【功效】調理脾胃、培補元氣。

消化不良怎麼辦─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

【豐隆穴】

【部位】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處。

【功效】和胃氣,化痰濕,清神志。

消化不良怎麼辦─豐隆穴
豐隆穴

2.如果腸胃脹氣明顯,可以多多按壓公孫穴以及手部養老穴,每次1~2分鐘,輕微痠麻即可。

【公孫穴】

【部位】位於腳掌足弓的內側,第1跖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

【功效】整腸健胃、促進食慾。

消化不良怎麼辦─公孫穴
公孫穴

【養老穴】

【部位】前臂背面尺側,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處。

【功效】治打嗝脹氣、落枕、肩痛。

消化不良怎麼辦─養老穴
養老穴
  1. 手部的合谷穴及曲池穴,時而揉壓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避免宿便累積。

【合谷穴】

【部位】位於手背的第二掌骨的中點處,偏向拇指側。

【功效】疏風解表、止痛安神。

消化不良怎麼辦─合谷穴
合谷穴

【曲池穴】

【部位】位於肘橫紋的外側(橈側)盡頭處。

【功效】清熱利溼、調和氣血。

消化不良怎麼辦─曲池穴
曲池穴

快速解決消化不良的方法?

最簡單促進消化的方式就是增加腸道的活動,可以在吃飽飯15分鐘內,起身活動,在餐廳附近輕鬆走一走,不要急著坐下或躺下,可以增加蠕動。也可藉由手部按摩腹部的方式增進消化功能,促進腸胃道的蠕動。

【摩腹法-瀉法:促進排便、預防便秘】

按摩方法:先將雙手掌心搓熱,將手掌心放在肚臍上,從肚臍順時針慢慢推摩,重複50次,重複約5分鐘。

按摩時因為促進腸胃道蠕動,所以會出現排氣、饑餓感等都屬於正常現象,無須擔心。

消化不良怎麼辦─摩腹法-瀉法
【摩腹法-瀉法:促進排便、預防便秘】

【摩腹法-補法:腹瀉、大便不成形】

按摩方法:先將雙手掌心搓熱,將手掌心放在肚臍上,從肚臍順時針慢慢推摩,重複50次,重複約5分鐘。

按摩腹部的時候,只需使用雙手,不必另選工具。力度需均勻緩慢,以無不適感為準,不應有疼痛感。

消化不良怎麼辦─摩腹法-補法
【摩腹法-補法:腹瀉、大便不成形】

療日子希望你知道:(想快速消脹氣可以吃什麼?方法有哪些?醫:先遠離這些容易產氣的食物)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平時應該如何保護腸胃,預防消化不良?

1.大口吃菜,多元飲食

黃帝內經非常注重飲食對身體的調養,《素問.藏氣法時論》:「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多樣攝取各式食材的重要性,不挑食,才能攝取充足的多種營養成分。

台灣癌症基金會統計,九成國人纖維攝取度不足,平均男性每天攝取13.7克、女性14克,距離衛服部每日纖維建議量25~35克,至少還差一半。

比起高度開發的國家,開發中的國家例如非洲,居民普遍食用各式各樣的植物,大多是未經加工的食材,腸道菌多樣性就較高,腸道中能分解膳食纖維的益生菌也較多,不容易脹氣、排便也較順暢,大幅度減少腸胃道疾患的比例。

2.適當烹調、細嚼慢嚥

除了吃到七分飽之外,孔子也提到他的養生方法:「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精」指的不是「精緻」,而是指新鮮、營養的食材,經過烹調加熱,以利消化。明.高濂《遵生八箋》也提到:「不以脾胃暖冷物、不以脾胃軟硬物、不以脾胃熟生物」。

中醫注重脾胃功能,主張細嚼慢嚥。建議減少攝取生冷、堅硬難消化的食物。尤其老年人,腸胃功能退化,《華佗食論》說:「食物有三化: 一是火化,即煮爛;二是口化,即細嚼;三腹化,即入胃自行消化。老年人唯借火化,磨運易而輸精多。」建議將食物煮軟煮爛,較容易消化、吸收,減少腸胃道消化的負擔。

3.按時排便,多喝水

一般情況下,正常人每天會排便1到2次,顏色為棕色,便量約在100~200公克,建議能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每天固定時間將廢物排除。

要避免便秘有三個要素:充足的水分、充足的纖維素及適量的油脂。充足的水分可以幫助毒代謝廢物的排除,但如果有胃食道逆流問題,記得將食物和水分離,以利足夠胃酸消化食物。

4.睡眠充足,睡前不飲食

中醫說:「胃不和則臥不安。」中醫認為,養腸胃,首先要睡得好。恩主公醫院中醫部主任張晉賢指出:現代人久坐、動的少,氣血循環不佳,建議平常可以多動,打打八段錦,吃完飯後輕微散步助消化。

睡前三小時則不建議吃東西,且盡量避免睡前吃豆類、洋蔥、芹菜等容易產生氣體的食物,避免脹氣及影響睡眠。

採訪專家:

消化不良怎麼辦

忠孝昌盛堂中醫診所 張凱傑中醫師

好好療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圖片來源:123RF

延伸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