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要改名台灣代表處、改善與中關係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贏首輪大選

近年力挺台灣而與中國關係惡化的歐洲國家立陶宛週日(5/12)舉行總統大選。現任總統瑙塞達獲得44%選票,在第一輪選舉中獲勝。瑙塞達將與得票居次的現任總理席莫尼特進入第二輪大選。

立陶宛週日舉行第一輪總統大選,共有8人角逐總統。根據最新計票結果,現年59歲的瑙塞達(Gitanas Nauseda)獲得44%選票支持,成為第一高票贏家。他的主要對手、49歲現任總理席莫尼特(Ingrida Šimonytė)則獲得20%選票。因無人獲得過半選票,瑙塞達和席莫尼特將於本月26日進入第二輪總統決選。

瑙塞達因堅決反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行徑,近年受到西方領袖的高度關注。選前民調同時指出,瑙塞達獲得多數郊區和保守派選民支持。在投票日當晚,瑙塞達說:「我已經準備好展開第二任期,而我相信我會成功的。感謝來自人民的堅定支持,我希望能繼續效力5年。」

根據立陶宛的政治體制,總統主掌外交國安事務,對國內議題權力不大,但可對立法法案投下反對票、任命法官、央行行長和其他官員。總統也是立陶宛在歐盟和北約的代表。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曾經是蘇聯的立陶宛等波羅的海三國也擔心莫斯科可能揮軍入侵。瑙塞達和席莫尼特均支持增加國防支出,但兩人在同性婚姻合法化等其他大選議題立場不同。

此外,瑙塞達雖然強烈反俄,但最近對俄羅斯的盟友、中國似乎態度轉變。他上週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雖然立陶宛「原則上歡迎」台灣設立一個貿易性質的代表處,但為了讓對中關係回穩,他認為台灣代表處應該改名,依據「國際標準」在代表處名稱上使用「台北」,而非冠上台灣。

現任總理席莫尼特自2020年上台後對中國的態度趨於強硬,其政府3年前同意台灣以「台灣」而非「台北」的名義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因此引發中國的貿易報復,並將立陶宛自海關系統中除名。

首次發稿:08:07

更新:首輪大選計票結果

更多太報報導
立陶宛今總統大選 8人競爭預計拖進第二輪才有結果
【動畫說時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將改名?吳釗燮:需雙方協議
昔強硬挺台 立陶宛總統稱「台灣代表處該改名」欲與中國改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