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鋸齒狀腺瘤外觀低調難發現 大腸癌防治死角

典型的大腸腺瘤有較明顯的隆起或顆粒外觀,鋸齒狀腺瘤則多為扁平、透明且伴隨黏液覆蓋。(義大大昌醫院提供)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4年05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方金媛台灣高雄報導)大腸直腸癌發生率與案例數在台灣始終是「名列前茅」,且有逐漸呈現年輕化趨勢。自2018年開始,義大大昌醫院每年大腸鏡下鋸齒狀腺瘤的發現率均高達7% 以上,高於過去研究文獻平均發生率4.6%,且20~49歲族群與50歲以上相差無幾。此研究結果榮獲腸胃內視鏡領域的頂尖雜誌《內視鏡》刊登。

大腸癌在過去十多年內皆是台灣每年罹癌人數榜首,如何進行有效防治策略一直是重要醫學及公衛議題。目前國民健康署提供 50~75 歲民眾兩年一次的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不需要飲食限制,相當簡單方便。大腸鏡並非只是「有做有保庇」,其對於大腸癌的保護力根植於高品質的檢查。

典型的大腸腺瘤有較明顯的隆起或顆粒外觀,鋸齒狀腺瘤則多為扁平、透明且伴隨黏液覆蓋。
典型的大腸腺瘤有較明顯的隆起或顆粒外觀,鋸齒狀腺瘤則多為扁平、透明且伴隨黏液覆蓋。(義大大昌醫院提供)

義大大昌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葉人豪醫師指出,大腸癌多半為腺瘤性息肉逐漸癌變而成,但有約15%案例是「鋸齒狀腺瘤」導致。鋸齒狀腺瘤外觀和一般腺瘤截然不同,典型的大腸腺瘤通常有較為明顯的隆起或顆粒外觀,鋸齒狀腺瘤則多為扁平、透明且伴隨黏液覆蓋,也因此可能被「視而不見」。

葉人豪指出,鋸齒狀腺瘤「低調」的外觀不僅成為大腸癌防治的死角,也成為臨床研究的難點。相對於腺瘤性息肉,鋸齒狀腺瘤更不容易利用大腸鏡或是糞便潛血檢出,因此每一次大腸鏡檢查時,除了必須把腸子清乾淨,醫師的認知與專業更扮演關鍵角色。必須具備高度的專業與細心,配合染色與影像內視鏡等技術才能使其無所遁形。

義大大昌醫院表示,研究結果顯示,20~49歲族群的鋸齒狀腺瘤發生率與50歲以上相差無幾,代表鋸齒狀腺瘤在年輕族群仍不可掉以輕心。此外,醫師對鋸齒狀腺瘤的認知,以及放慢大腸鏡檢速度,都有助於提升找到鋸齒狀腺瘤的機會。

葉人豪強調,大腸鏡做得快並不等於技術好,確實找到、切除息肉才是檢查最重要的目的,也才能達到防治腸癌的最佳效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