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階經理人都在學的運動!如何讓好體力成為50後的實力? | 50+週刊
  高階經理人都在學的運動!如何讓好體力成為50後的實力?
第019期 2024.05.14

高階經理人都在學的運動!如何讓好體力成為50後的實力?

實質年齡50歲,生理年齡只有18歲!登琪爾SPA台灣區執行長王序寧的運動菜單,如何紓壓又變美?
實質年齡50歲,生理年齡只有18歲!登琪爾SPA台灣區執行長王序寧的運動菜單,如何紓壓又變美?

文/顏理謙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生活壓力大,常常讓你喘不過氣?打拳、踢腿、讓自己流流汗,是一個好選擇!登琪爾SPA台灣區執行長王序寧熱愛打拳,家裡不僅掛了沙包,還有滿櫃裝備。她說,練拳後,不僅身體狀態變好,敏捷性提高,更能有效釋放壓力。(本文出自《50+週刊》

運動是最有效的保養品,這句話放在登琪爾SPA台灣區執行長王序寧身上特別有說服力。

今(2024)年51歲的她,為了替《50+》拍攝照片,一大早就在攝影師要求之下連續朝著沙包踢腳、揮拳數十下。旁邊看著都替她累了,但她依然興致勃勃,臉上散發出自然的光澤。

這幾年,王序寧沈迷於超級馬拉松競賽,賽季時,她跑步、游泳、騎腳踏車;非賽季時,她透過打拳、溯溪、登山等運動鍛鍊體能。公司同事透露,有時,王序寧甚至會因為未達當天運動量,直接殺到天母總公司附近的磺溪旁跑幾圈再回來工作。天道酬勤,她開心地說,世界六大馬拉松賽事裡,自己只差波士頓馬拉松就全數蒐集完成了。

實在很難想像,這樣的她,並不是天生的運動咖。而是10多年前生產後,為了減掉難纏的30公斤贅肉才開始愛上運動的。馬拉松是她的主要運動,而打拳,則是她心中最紓壓又好玩的項目。

產後為了減重開始運動  從此愛上打拳

「在產後肥胖之前,我的運動量非常低,雖然體力不錯,但大多是做樂趣型運動。」王序寧坦承,以前,自己並沒有固定的運動行程,頂多每個禮拜做一次重訓,或是偶爾游泳、爬爬山。

不過,生完第二胎、發現體重竟然快突破80公斤後,她想盡各種方法減重。先是跑步,後來,她也愛上打拳。

「打拳,其實是為了增加有氧運動的有趣度。」

跑步是線性運動,動作必須標準、重複性高,因此需要透過不同類型的運動,增加肌肉的靈活度和彈性。她笑說,自己曾試過街舞,但後來才發現,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才能事半功倍。「我跳過一年的韓國嘻哈街舞,每次看到老師幫我錄的影片,都覺得自己像在做體操。而且舞步背不好會影響其他同學,這也讓我覺得很有壓力。」

身為企業領導者,平時已經夠緊繃了。運動時,當然要讓自己開心一點。尋尋覓覓之下,她發現,打拳最適合性格颯爽的自己,也能達到訓練肌肉的效果。(相關閱讀:新刺激有益大腦,但50後總覺得天下沒有新鮮事了?安裝好奇心的50個行動 ,每週挑戰1至4項

打拳訓練敏捷性和觀察力  還可釋放壓力

首先,打拳必須使用全身的力量,特別是女性有生理條件限制,一定要運用肩膀、背部、核心和髖部,才能以最少的力氣打出最強力量。

另外,在出拳攻擊和閃躲之間,也能訓練敏捷性和觀察力。「反應會變快,不快就會被打到!也要觀察對手的身體語言,看到腳後退,你就知道他要出拳了。」而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力也大有用處。「出國坐地鐵、公車的時候,會注意一下車上的人有沒有危險性,要先避開。」

王序寧原本沒有運動習慣,產後為了瘦身愛上運動。王序寧原本沒有運動習慣,產後為了瘦身愛上運動。

她建議,女性練拳時,可以多練「踢」的動作。「女生要多活動髖部,如果你有先天性的子宮前傾或後傾,或生產完有一些代償,很容易會腰痠和核心無力。」(相關閱讀:55歲女性家中跌倒竟髖部骨折,別以為骨鬆離你很遠!3招自評行動力,養出健康骨骼的生活習慣

更重要的是,練拳能讓釋放日常壓力。王序寧曾和幾位企業界的女性好友一起練拳,嘉新水泥企業集團總經理王立心、前瑞銀台灣區高端客戶部董事總經理鄭柏琦都曾是運動夥伴。「打拳非常過癮,你可以宣洩情緒、紓解壓力,也可以轉移注意力。」特別是打拳屬於高強度間歇性運動,短時間就能達到訓練效果,對忙碌的高階經理人來說,CP值特別高。

嘗試一項新運動,難免需要付出一些代價。她笑說,由於打拳要赤腳,又有很多旋轉動作,剛開始時,腳底、手部關節處都會摩擦到出現死皮。另外,出拳會有反作用力,肩膀也會痠痛不已。「但是身體很快就適應了!」

王序寧愛打拳,甚至有一副印了自己名字的專用手套。王序寧愛打拳,甚至有一副印了自己名字的專用手套。

全家一起運動  抗老又增進感情

運動不僅讓她順利減重、體態更好,也讓她和先生的關係更加分。

「抗老最好的方法就是運動,你的肌肉素質會變好、粒線體增加,也會幫助調節賀爾蒙。我的智慧手錶每天都說我是18歲。」而夫妻若有共同的運動習慣,不但可以一起朝著健康、年輕的目標前進,還能確保彼此有相處時間,多了共同話題。「尤其是到空巢期,如果夫妻沒有共同興趣會很痛苦。」

而當初,也是先生先踏入打拳的世界。雖然兩人體重有別,平時無法在家對打,但先生偶爾也充當「沙包」,陪著王序寧練習。

其實,從王序寧家中的那面獎牌牆也可看出,因為運動,一家人緊緊繫在一起。「我們常帶小孩一起運動,疫情間,還帶了8個家庭一起環島,也開過三鐵團、龍舟團。多少小孩的痛苦回憶都是跟序寧阿姨一起的。」她大笑。

王序寧家中有面牆掛了滿滿的獎牌,這是全家人的運動成果。王序寧家中有面牆掛了滿滿的獎牌,這是全家人的運動成果。

運動是為了挑戰極限  親身證明:體力不會隨年齡衰退

「我運動的目的,是想看看身體的潛力可以到哪裡。」大部分的人認為,體力會因為年齡增長而衰退,但王序寧帥氣地說:「我親身證明,沒有這回事!」

只要願意動,在人生不同階段,都能找到最適合當下的運動。「就像我現在不可能跟人家拚田徑,但如果跑馬拉松、比三鐵,就不會被年齡限制,很多人80歲還在比賽。」

而剛邁入50後的她,送給自己的50歲生日禮物就是參加「超級鐵人」競賽。

奧運標準距離的鐵人三項包含游泳1.5公里、自行車40公里、跑步10公里;另外還有稱為「半程超鐵」的賽事,需要游泳1.9公里、自行車90公里、跑步21公里。而「超級鐵人」則是更艱鉅的游泳3.8公里、自行車180公里、跑步42公里,是許多人心中的終極關卡。

「50歲那年,我用13個多小時完賽,在所屬年齡層排第二名,有上凸台喔(指上台領獎)!下一場希望再進步,可以在13小時內完賽。」她還給自己設定了未來的目標:每5年參加一次超級鐵人,一路比到70歲。「我很享受肌肉痠痛的感覺,這代表我正在變強、變美的路上!」

王序寧給自己設定了運動目標,50歲後每5年參加超級鐵人賽。王序寧給自己設定了運動目標,50歲後每5年參加超級鐵人賽。

中年開始運動不嫌晚!王序寧給《50+》讀者的4個建議

就算原本沒有運動習慣,現在開始也不嫌晚。以下是王序寧給讀者的建議:

1. 挑選適合自己的運動

不論筋骨、體格狀態、工作型態,一定有適合自己的運動。但記得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運動,並且至少給自己1個月時間嘗試。女性若尚未停經,剛好可以經歷生理期考驗。除了心肺運動,50後也要加入重量訓練,預防骨質疏鬆。

2. 搭配飲食控制

王序寧重視美食,她喝酒,也吃炸物,但她堅持不喝含糖飲料。「與其喝飲料,不如好好吃一塊蛋糕、甜甜圈,心情也好。」她喝大量的水,三餐幾乎自煮,冰箱裡是滿滿的自製水餃、司康和貝果。

她每週進行一次「空腹訓練」,前一晚控制澱粉攝取量,早上起床後只喝一杯黑咖啡,接著出門做低強度心肺運動,例如,慢跑或騎車一小時,回家後正常吃早餐。假如隔天有高強度運動,前一晚,她則會放心吃澱粉補充熱量。

3. 每天量體重

養成每天量體重的習慣,也可以知道自己前一晚吃的食物,對自己有哪些影響或幫助。

4. 做好暖身和收操,避免受傷

運動前暖身、運動後收操都很重要,除了在自家公司做專業運動按摩,她每天都使用循環機、按摩槍,舒緩運動後的身體。

想消耗熱量,比騎單車、跑步更高CP值的運動!宋明諺:練拳4大好處,鍛鍊身體線條又增加自信
想消耗熱量,比騎單車、跑步更高CP值的運動!宋明諺:練拳4大好處,鍛鍊身體線條又增加自信

文/顏理謙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50+族群忙於工作和家庭,每天能留給自己的時間有限。在忙碌的生活裡,有什麼運動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健身成效又好?統稱為「站立技」的拳擊/泰拳/踢拳(kick-boxing)是高CP值的運動選擇。(本文出自《50+週刊》

提到拳擊,許多人的第一印象,或許是2個身材壯碩的男性正在揮汗對戰,不過,現在已有越來越多女性加入這個行列。

武甲總合武術創辦人、館長宋明諺從17歲開始習武,熟習跆拳道、柔道、巴西柔術、拳擊、泰拳、散打、角力等多項武術。他分享,拳擊/泰拳/踢拳是高強度運動,但是學習門檻並不高,只要身體能站立、能移動,都可以敞開心胸,勇敢嘗試看看。他觀察,許多女性練拳之後,不僅體態變好,人也更有自信。「女性從3歲到60歲,都可以練拳!」

練拳帶來的4大好處  內外都更有自信

宋明諺解釋,在武術領域中,依照不同的攻守方式,可分為站立技、寢技、摔技、總合武術等類型。

相對於以巴西柔術為代表的「寢技」和以角力、柔道等為代表的「摔技」,拳擊、泰拳、踢拳擊(kick-boxing)、散打等統稱為「站立技」,也就是「站著打的武術」,主要透過出拳、踢擊、膝撞等不同的打擊的節奏和角度,突破對手的防禦,並達成有效攻擊。

武甲總合武術有4成女性學員,年齡分布從3、4歲到60歲都有。他分析,女性練習拳擊/泰拳/踢拳擊(kick-boxing),大致有以下4大好處:

1. 爆發性強,很快能練出線條

拳擊/泰拳/踢拳擊(kick-boxing)的攻擊速度快,必須不斷出拳、具有爆發性,屬於高強度間歇運動。以泰拳來說,比起騎單車、瑜珈、跑步,在同樣運動時間內,可以消耗更多卡路里。

其中,泰拳以拳、腿、肘、膝等部位做為主要攻擊武器,動作豐富、較有挑戰性;拳擊則重視腳步和身體協調性,更適合一般初學者,而踢拳擊則是重視下半身的動作。「如果女性想要減肥,或是讓體態比較年輕、有線條,『站立技』的CP值很高。」

2. 不能偷懶,必須全神貫注

很多人喜歡參加拳擊有氧課程,但是長期下來,健身效果不一定顯著。因為剛開始上課時,多數人會因為不熟悉動作而用盡全力,不過,隨著練習次數增加,大概就能抓到動作技巧。「這時候,很多人就會開始偷偷省力,只是打一個帥氣和節奏感而已。」

其實,拳擊有氧雖然融入武術動作,但基本上還是以舞蹈為主,與實際的攻守並不相同。而練習拳擊/泰拳/踢拳擊(kick-boxing),學員需要打沙包或教練手中的靶,因此必須全神貫注,沒有偷懶的空間。

3. 提升自信心

過往,男女平權概念尚未興盛,許多50+女性從小生長在傳統家庭,自信心也受到影響。宋明諺觀察,有些女性習慣「以夫為尊」,遇到大小事都還是會想徵詢另一半的意見。「可是當她們練了泰拳之後,變得比較有自信。處理事情或說話都有明顯不同。」

他分享,曾經有位母親帶著女兒來練拳,詢問原因後發現,女兒平常在學校被男同學霸凌。練拳過程中,他傳授這位女學員,未來遇到不合理的狀況時,應該要保持堅定眼神和語氣,勇敢捍衛自己。後來,當她在學校再次遇到同樣狀況時,回應方式和態度截然不同,而男同學也不敢再欺負她了。

他觀察,不少女性學員是因為成長過程中曾遇到不好經驗,內心始終留著創傷,因此才帶女兒來上課,希望孩子能學會自我保護。有時在旁邊看著看著,自己也跟著加入練拳。

(相關閱讀:天海祐希:50後,健身比找伴侶重要!5位女星的自我鍛鍊法

4. 提高專注力

「練拳擊,比坐在家裡打麻將更好!」

他笑說,進行拳擊運動時,不但需要眼觀四方、耳聽八方,還要運用手腳,屬於全身性的運動,比起打麻將,更能鍛鍊腦力。「如果你常覺得自己記性變差,就來練拳,練完還可以教自己的孫子,增進感情。」(相關閱讀:居禮夫人都是50歲才學會游泳!讓自己大腦持續創新的學習法

從零開始也可以!只要能站、能移動就能練拳

宋明諺表示,拳擊/泰拳/踢拳擊(kick-boxing)雖然是高強度運動,但是進入門檻並不高,「只要能站立、可以移動就能練」。

雖然有些人自認體力不好、肌力不足,因此始終不敢嘗試,不過,他鼓勵《50+》讀者,武術本身就是很好的鍛鍊工具,從零開始也不是問題。

「特別是有些50+,平常工作很忙、常熬夜、有喝酒習慣或是飲食狀況不好,到了一定年紀,就會開始感覺代謝變慢、容易疲累,永遠都睡不夠。透過心肺運動,可以改善身體狀況。」他笑道,過去就曾遇到學員說,自己是因為有三高、被醫生督促來練拳的。「打完拳,氣色都變好了!」

不過,他也提醒,嘗試新運動前,應該先請醫師評估身體狀況,不要過度勉強。此外,加入武術館、健身房之前,也要主動向教練告知自己有哪些疾病,才不至於為了練武卻傷了身體。

「我認為,沒有什麼事情是50+女性做不到的!」宋明諺說,女性有一個重要的特質是「韌性」。「但我覺得,大部分台灣女性的『韌性』遠大於『自信』,這點有點可惜。」他鼓勵《50+》讀者,如果不喜歡現在面臨的狀況,想為自己做出改變,「第一件事就是走到鏡子前,看著自己,然後告訴自己:你一定做得到!」

林黛羚專欄|待在家也要運動!把你家改成「速成健身房」的5個重點
林黛羚專欄|待在家也要運動!把你家改成「速成健身房」的5個重點

文/林黛羚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編按:為防疫減少外出,在家如何維持運動習慣與基本鍛鍊呢?為自己創造一個居家健身房(Home Gym)吧!林黛羚分享將閒置角落或彈性房間簡易改造成健身區域的小技巧。打理一個舒適安全的小空間,在家運動也可以開心享受。(本文出自《50+週刊》

突如其來的疫情,中斷了許多人的運動日常。健身房、運動教室都暫停開放,到公園運動戴著口罩難以換氣、容易缺氧。平常都在健身房、運動教室或戶外健身的你,如何在這段敏感時期繼續在家保持練習?如何在家創造一個臨時Home Gym(居家健身房)?

林黛羚專欄|待在家也要運動!把你家改成「速成健身房」的5個重點_img_1

Home Gym可是家中的彈性房間、或者閒置的角落,並依照需求去佈置規劃。

1. 丈量出最小面積:考量運動類型與器材,以身高估算最小面積

清出家中閒置的角落、甚至房間,測量出運動時所需的空間面積。在家運動時最怕的就是撞到或踢到周邊的家具或物品而受傷。假如身高是160公分、且不需大型運動器材,如瑜伽、原地拉伸、原地體操等,所需的左右最小寬度約各加30公分、前後則同身高,也就是左右寬210公分、前後寬160公分,較能避免碰撞

林黛羚專欄|待在家也要運動!把你家改成「速成健身房」的5個重點_img_2

簡易式彈力繩可作為基本拉伸時的輔助工具。

但如果需置放運動器材,則要把它所占空間、搭配你使用的空間計算進去。像我近期添購的立式拳擊沙包,它基座直徑約80公分,我就要把它的面積跟我使用它所需的距離算進去。若單純只練手的話,依照我150公分的身高,大約再60公分的活動空間即可,但若還要練踢,至少要再加倍。

所以,除非你的運動是全程原地且沒有大動作,要不然,即使是臨時的home gym,面積至少要騰出比你身高還要寬30公分以上較為安全。

2. 維持空氣品質:小心PM2.5,避免長時間點線香

運動時,肌肉會消耗掉較多的氧氣、呼吸頻率也會變得較為密集。這時如果屋內的PM2.5濃度過高,反而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所以我個人很反對邊運動(或冥想)時,邊在房間內點長時間的線香。

我自己有用檢測器測試過,在4坪的房間內點線香20分鐘,PM2.5就飆到60μg/m3左右(台灣規定的安全值是35μg/m3以下,但我個人會淨化到12μg/m3以下比較心安)。薰香也許味道很療癒,但不建議點太久,長期下來對肺不好。

3. 鋪設緩衝地墊:別用兒童巧拼,選夠厚且止滑的地墊或瑜珈墊

臨時的Home gym可大可小。如果只是練瑜伽、原地拉伸,則一個瑜珈墊便足夠。但若還要練蜘蛛爬、snack walk、街舞等較複雜的項目,則運動地墊是另外一種好選擇。不要買一般坊間的兒童巧拼板,太薄太軟、鋸齒接合處也容易破裂。選購厚度4公分以上的運動地墊,硬度40度以上、邊緣鋸齒又大又深,較能承受運動時所產生的拉扯

林黛羚專欄|待在家也要運動!把你家改成「速成健身房」的5個重點_img_3

運動專用地墊需選擇厚度至少4公分、硬度40度以上,鋸齒邊緣拼接起來深而牢固。

4. 安裝穩固的器材:有些運動器材需固定在天地壁,務必確保安全

有些運動器材號稱免釘牆、免打孔,就可以固定在牆面上。像是TRX懸吊式阻力帶,利用異物卡在門片與門框之間,但安裝前務必確認門片鉸鍊、門栓等是否穩固。像是固定在門框上的單桿,固定時應設法使盡吃奶之力鎖緊抵住兩端,才不會發生鬆動。

林黛羚專欄|待在家也要運動!把你家改成「速成健身房」的5個重點_img_4

TRX等懸吊式彈力繩,最好固定在堅固的鋼樑上或穩固的門片上。

至於前面提到的沙袋,大部分都是懸吊式的,但懸吊式沙袋重則100公斤以上,在新屋的樑下固定最保險。若空間條件不允許,還是買直立式沙袋、並把基座填滿為佳。

5. 教學影片螢幕:螢幕需投影在適當高度、避免抬頭或駝背

這段期間,不少教練推出教學影片,讓學員可在家練習。但有些人因螢幕擺放位置錯誤,反而傷到頸椎。建議用大面板螢幕、投影機,並放置在與眼睛同高、「平視」的高度為佳。太低看容易造成頸背出現富貴包、太高頸椎也容易變形

最後,提醒大家。在家健身,不外是維持一定的體力體能,沒有專業教練或物理治療師在旁指導,不要練習高難度、超乎自己能力範圍的項目,練基本拉伸、暖身等基本動作就好喔!

前5%表現出眾的人,運動時間比他人多40%!54歲韓籍Google全球公關總監,如何讓好體力成為競爭力?
前5%表現出眾的人,運動時間比他人多40%!54歲韓籍Google全球公關總監,如何讓好體力成為競爭力?

文/鄭金慶淑 圖/出自Sebasi Talk影片截圖

編按:當同齡朋友開始思考退休要做什麼,鄭金慶淑(Lois Kim)卻在50歲隻身前往美國Google總部擔任全球國際媒體公關部門總監。她大方分享,自己的競爭力可說來自於體力!畢竟職場生活不是只有3、5年,長達20、30的年的工作不能只靠意志力。體力,其實也是一種實力!(本文出自《50+週刊》

在Google,擁有亮眼履歷和出眾實力的人才比比皆是,但我唯一有自信的事,就是我的體力。身為平凡文科生出身的亞裔人士,年屆50歲仍在職,若說我的競爭力是來自於體力,一點也不為過。憑著不屈不撓的體力,讓我即使日以繼夜籌備接踵而來的重量級專案,或是到國外出差尚未適應時差的狀況下,隔天都還是一樣生龍活虎。

運動重要性不輸學習  體力也是一種實力

體力可以說是人生的潛在動能,讓我們得以繼續前進。我只要醒來一睜開眼睛,就會去晨跑一小時,晚上走路一小時;每到週末當背包客去旅行,或是練劍道和游泳。比起20、30歲時,現在的我會花更多時間投資在健康和運動上。我平時幾乎從不對後輩們嘮叨,但卻經常告訴他們:「不要覺得運動是浪費時間,運動跟學英語一樣重要,花點時間好好鍛鍊體力吧!因為體力也是一種實力。」

韓劇《未生》中,男主角張克萊的父親曾囑咐兒子:「如果想要贏,就必須先有一副能夠承受住所有問題的身體。」當一個人體力不好時,很容易就想休息,耐心也會被磨光,而且在疲憊不堪的狀態下,根本無暇顧及輸贏。

沒錯,有時累過頭時,腦袋就會昏昏沉沉的,呈現像當機一樣的狀態。假如心裡想著:「萬一失敗了怎麼辦?我好像做不到。」自然會害怕面對新的挑戰。當睡意來襲,內心沒有餘裕時,怎麼可能再繼續前進?在發掘自己的潛力前,萌生放棄的念頭是很正常的。(相關閱讀:一週做多少運動,對身體最好?學會計算運動量,體能進化不受傷!

職場與人生的創意與活力  建立在體力上的餘裕

我相信創新的思維和點子並非與生俱來,而是來自身心的餘裕和行動力。激發出創意思維、向旁人請益、研究並嘗試挑戰,所有的前提都在於體力上的「餘裕」

在我的書桌上,貼了一張特別的貼紙,上面寫著:「這個怎麼樣?」「啊!我週末突然靈光乍現,你覺得這個怎麼樣?」「啊!我昨晚忽然想到,你覺得這個怎麼樣?」同事們說這是我最常說的口頭禪,為了逗我開心,特地把這句話做成貼紙送給我(雖然可能也是在取笑我……)。

我們必須要充滿活力,才能邁開腳步勇於提出想法和建議。這也意味著,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保有充沛的體力,才能不斷持續思考,成為「長遠思考者」(Longterm thinker)。總是活力充沛,靈感源源不絕的人,就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品牌。這也就是為什麼會說,體力是「成就」所有事物的魔力

職場生活動輒30年  運動紓壓也提升恆毅力

如果職場生活只有3年或5年,就不需要考慮體力的問題。然而,職場生活若超過10年、20年、30年,希望到50、60歲都還能持續做自己想做的事,那又另當別論了。

原本30多歲做的日常工作,到了40歲後會開始變得有些吃力,身體也會經常感到不適和疲憊。一般來說,40歲成為中階主管後,開始要管理自己的團隊,同時也必須掌握其他部門的運作方式,了解如何與他們合作才能創造雙贏,需要不斷地拓展思維並創造出更大的願景,這才是中階主管和C級主管(C-suite,公司中所有高層管理職位)必須具備的競爭力。

然而,倘若體力和狀態不佳,就不可能做到。事實上,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前5%表現出眾的人,每週運動時間平均比其他人高出40%。運動不僅能提升專注力和體力,同時有助於減緩焦慮和壓力,更能培養持續工作的恆毅力。身處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為了不隨波逐流,並找到自己的重心,必須要鍛鍊身心,成為最後的堡壘,鍛鍊體力也可以說是職涯投資的一環

一句話確立努力的方向  較不易半途而廢

那麼,要如何鍛鍊體力呢?

只要好好吃飯、好好運動、好好睡覺就好。每天好好吃飯、認真運動,再加上好好休息養精蓄銳,懂得照顧好自己,堅持這一連串的習慣,就不會容易感到倦怠無力。在鍛鍊身體和心理肌肉的同時,若能培養出堅持不懈的毅力,即便遇到任何困難,也都能迎刃而解。無論在職場或是在人生中,皆是如此。

但問題在於持之以恆,堅持才是最困難的事。在漫長的人生中,想要擁有持之以恆的動力,就必須以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待這些事。比起目標,更重要的是方向

目標和方向有何不同?舉例來說,與其設定「每天攝取多少卡路里、一週運動4次、某個期限前要減重幾公斤」的目標,倒不如朝「維持健康生活」的方向前進;與其設定「今年一定要升遷」的目標,倒不如朝「在專業領域中,成為任何人都問不倒」的專家之路前進;與其設定「每週和孩子聊天5小時」的目標,倒不如朝「和家人共度愉快的一年」的方向努力。針對健康、家人或專業度等各方面,你可以用一個字或一句話,寫下想要努力的方向

倘若將方向設定為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就會選擇喝水,而不是碳酸飲料;選擇黑咖啡,而不是加滿糖漿和奶油的咖啡;即使因為忙碌無法運動,也會尋找替代方案,像是多吃對健康有益的沙拉餐。

透過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就能朝自己設定的方向更靠進一步。有時候可能無法做到,但只要方向確立,就不會為了一天的「失敗」而感到失落,也比較不會半途而廢。(相關閱讀:儲存老後「好腳力」!只靠運動不夠,這樣練對「白肌」才能抵抗肌肉流失

生活不如意事太多  至少要能為身體做決定

運動是培養自我效能感最好的方法。所謂的自我效能感,就是相信並期許自己可以做到某些事。當克服想要躺下來休息的欲望並開始運動後,心情會變得格外踏實。戰勝自己並能主宰自己的身體時所感受到的成就感,會讓自己產生信心,相信自己只要下定決心,就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難倒我,包含運動在內。

儘管生活中充斥著太多的不如意,但至少我能為我的身體做決定,光是這件事就令人充滿希望。無論工作多麼疲累,透過運動重新調整自己呼吸後,再大的痛苦都能煙消雲散。

那麼,要如何做到堅持運動不懈怠?

Google公關總監堅持運動的4個訣竅

持續運動超過30年後,我掌握到幾項重要訣竅。

第一,從事有趣、看起來很酷的運動

當我開始練劍道後,大家總是習慣把我和「劍道」畫上等號,一看到我就會問:「妳現在還在練劍道嗎?」雖然只是閒聊,但當越來越多人記得我練劍道這件事,時不時就會問我,就會讓我有意識地強迫自己持續練劍道。

或許看起來有些幼稚,對我而言卻相當有效。就算昨晚聚餐再晚結束,深怕隔天一早有人會問:「妳昨天有運動嗎?」我依舊會勉強自己去運動。把他人的眼光當成動力,藉此強化自己的習慣和身分認同。當持續堅持做某件事時,也能成為自己的特色。

第二,參加比賽之類的活動。

對重複的日常感到厭煩時,透過參加活動,能為生活注入新的氣息。在我體力巔峰期,曾經跑過全馬6~7次,還經常參加21公里的半馬。當你設定目標參加比賽或突破自己的紀錄時,對於平常在做的運動,也會變得更有動力。每次登山或長途健走完後,對我來說也會有一種贏得比賽的成就感,也是很適合持續的運動。

第三,盡可能在能不受外在因素影響的時間運動。

由於我晚上經常有約或需要加班,很難每天持續運動。尤其專案工作繁重,再加上頻繁出差,在時差不同的情況下,既定的行程很容易被打亂。因此,我總是會習慣早起,固定在早上運動,時間上比較能靈活運用。當然,每個人的生活模式不同,有些人是晨型人,有些人是夜貓子,重點在於找到適合自己的時間段運動。

最重要的是,下定決心後就不要拖延

在職場生活中,難免會碰到計畫趕不上變化的情形。當計畫被打亂後,我們很容易會心想:「那不然下個禮拜再開始好了,還是下個月再開始?」就把計畫往後推遲。要知道,這世界本來就沒有百分之百完美的計畫,只要朝著你想要的理想生活方向前進,即使今天的計畫被打亂,明天再開始就好。一兩天沒達標也無妨,昨天沒做到,那就從今天開始;今天沒做到,那就明天再開始。

只要往前一步,再一步,像念咒語一樣專心致志,全神貫注地投入在運動上,工作一整天後的疲勞和焦慮的心情,也會跟著平靜下來。以強大的身心作為後盾,就能堅持不放棄,持續做自己想做的所有事。

「堅持下去吧!反正到最後拼的是體力。」

(本文摘自鄭金慶淑著,《Google公關總監的職場慢爬成功學:四十歲學英文、五十歲前進矽谷,突破限制,打造不倦怠的人生動力》,采實文化出版)

免開車輕鬆遊台灣,1至4人即可成團!怎麼用觀光署「台灣觀巴」服務,揪朋友一起國內小旅行?
免開車輕鬆遊台灣,1至4人即可成團!怎麼用觀光署「台灣觀巴」服務,揪朋友一起國內小旅行?

文/蔣德誼 圖/台灣觀巴官網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想暢遊台灣,除了利用火車、客運等大眾運輸系統外,還有少人數即可成行的觀光巴士可選擇!觀光署推出「台灣觀巴」服務,全台超過80條路線,最低1~4人就能成行,今(2024)年底前更推出兩人同行一人免費的優惠,除了旅程輕鬆方便,搭配導覽解說,更能深度體驗在地特色。

安排國內旅遊,既希望保留自由行的彈性、也想要包車旅遊般的方便?交通部觀光署和旅行社業者合作推出的「台灣觀巴」服務,以6大主題(養生療癒旅遊、人文古蹟、網紅打卡、話題性活動、部落文化體驗、秘境探訪)規劃83條旅遊行程,幾乎囊括全台熱門景點路線。

而「台灣觀巴」的一大優點,就是少人數即可成團,最低14人即可成行,沿途並提供專人導覽解說,免安排行程、免開車,讓出遊更方便。

從即日起到2024年底期間,台灣觀巴更推出「2人同行1人免費」的優惠,天天出發、多樣選擇,和家人或三五好友出遊更輕鬆無壓力!(相關閱讀:不用開車想行程,旅遊作家943:搭台灣好行玩國旅,15元起就能出發!

台灣觀巴2人成行1人免費  詳細辦法及常見問題

優惠期間:2024年3月1日~12月31日,即日起開放預約報名。

優惠內容:2人同行1人免費,須參加同一條路線才可適用優惠。若2位皆成人,則僅需付1成人費用;若1位成人帶1位小孩,則是小孩免費;若3位參加,僅有1位免費。

優惠路線:由「台灣觀巴」21家旅行社,經營的76條半日、1日、2日遊套裝旅遊行程(不包含住宿及其他加購產品),詳細優惠行程列表可點此。

優惠對象:國內外個人均適用(機關團體除外)。

報名方式:最晚須於出發前3天(離島地區旅客為出發前5天)透過「台灣觀巴」官網報名或直接與各承辦旅行社聯繫,若須更改行程日期、也須於出發前3天。

諮詢專線:台灣觀巴協會(電話:(07)261-2558,服務時間為平日上午9時至下午6時)其他時間,可以加入台灣觀巴LINE@洽詢。

搭台灣觀巴去哪裡好玩?6條特色行程推薦

【推薦路線1】山海的療癒~靈鷲山、福容養生下午茶、舊草嶺隧道之旅一日

此行程安排前往北臺灣著名心靈地標靈鷲山朝聖、體驗靜心禪坐,還能在欣賞海景的同時享受精緻午茶、探訪舊草嶺隧道。很適合想要放慢腳步來一場療癒之旅的旅客。

行程安排:

陰陽海景觀台(20分)

台灣觀巴提供多種行程選擇,上山下海都能暢遊。(出自台灣觀巴官網)台灣觀巴提供多種行程選擇,上山下海都能暢遊。(出自台灣觀巴官網)

靈鷲山心靈療癒之旅+午餐:素食養生餐(2小時50分)

福容飯店下午茶(50分)

舊草嶺隧道(1小時30分)

【推薦路線2】漫遊皇冠北海岸二日遊

此行程囊括沿線精華景點,還可享受海鮮美食、溫泉老街小吃,兩天一夜盡情玩遍北海岸!

行程安排:

第1天

富貴角公園-富貴角燈塔+老梅迷宮+老梅沙灘(2小時)

午餐-富基漁港春金活海產(1小時)

石門洞(20分)

獅頭山公園+燭台雙嶼+金山神秘海岸(2小時10分)

北海岸沿線景致優美,地形變化豐富。是很受國內外旅客的熱門景點。(出自台灣觀巴官網)北海岸沿線景致優美,地形變化豐富。是很受國內外旅客的熱門景點。(出自台灣觀巴官網)

溫泉公園泡腳+金山老街晚餐(自理)(1小時20分)

第2天

野柳地質公園(1小時30分)可搭配夜訪女王活動改為夜間參觀

外木山濱海風景區(35分)

午餐-外木山景觀餐廳(自理)或野柳薆悅漁人廚房自助餐(50分)

太平青鳥(45分)

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1小時30分)(如遇館休,改為護國城隍廟及慶安宮導覽或二日行程互換)

國門廣場及基隆港(50分)

【推薦路線3】季節限定-日月潭金針花海療癒身心一日遊

日月潭除了美麗的山水湖景,每年5~6月起一直到10月,還有全台唯一的水田金針花景觀。此行程安排日月潭賞景以及多肉植物、欣賞金針花海、泥地踏浪等豐富體驗。

除了花東,日月潭也可以看到橙黃色的美麗金針花海。(出自台灣觀巴官網)除了花東,日月潭也可以看到橙黃色的美麗金針花海。(出自台灣觀巴官網)

行程安排:

採果樂(30分)(水果成長情況依現場為準,若遇季節影響無法採果,則改為品茶體驗)

多肉秘境(40分)

午餐(1小時)

體驗活盆地(1小時)(5~6月和9~10月金針花開花季節可配合賞花。其他月份則單純體驗活盆地。)

日月潭270度觀景台(1小時)

【推薦路線4】阿里山四季風情 新中橫特富野森林鐵道之旅

此行程探訪阿里山新秘境山水線鐵路,並安排水山線、特富野古道等私房景點,也彷彿走入時光隧道,適合想要盡情享受大自然美景的旅客。

行程安排:

第一天

梅子夢工廠(30分)

新中橫景觀公路~塔塔加遊客中心(60分)午餐

獵徑與林鐵交織的森林國度--特富野古道(30分)(此行程僅體驗前一公里)

私房景點-水山線(70分)(新八景之水山巨木)

前身是阿里山舊鐵道的山水線步道,沿途風景清幽。(出自台灣觀巴官網)前身是阿里山舊鐵道的山水線步道,沿途風景清幽。(出自台灣觀巴官網)

第2天

阿里山森林鐵路(單程)-祝山線火車(60分)(搭乘單線,並於祝山站觀賞日出)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步道漫遊(120分)

奮起湖老街(40分)

【推薦路線5】恆春半島全島旅遊線一日遊

墾丁是全臺唯一同時擁有山與海的國家公園,還能一次玩遍水上活動或古城鐵馬體驗。此行程囊括恆春重點景區,一天暢玩國境之南。

行程安排:

佳樂水(50分)

港口吊橋(10分鐘)

龍磐公園(20分)

鵝鑾鼻(50分)

貝殼砂島(20分)

船帆石(10分)

午餐:特色風味餐(1小時30分)

行程ABCD擇1

A行程:海生館(2小時30分)

B行程:紅柴坑半潛艇(1小時)+白砂(1小時15分)

C行程:恆春古城鐵馬巡禮(2小時)

D.後壁湖水上活動三合一(2小時30分)

恆春後壁湖可體驗多樣水上活動。(出自台灣觀巴官網)恆春後壁湖可體驗多樣水上活動。(出自台灣觀巴官網)

貓鼻頭(20分鐘)

關山日落(20分鐘)

【推薦路線6】龜山島一日遊:帆船遊艇航行體驗

宜蘭知名景點龜山島因為溫泉湧出,海面呈現出乳白與天空藍的漸層色澤,又被稱為「牛奶海」。5月起~9月天氣炎熱,風浪平穩,是最適合包船出航的日子,本行程可搭帆船遠離城市喧囂,並深入體驗海洋島嶼生活。

行程安排:

12:00 礁溪和頭城地區的車站、酒店和民宿接駁

13:00 烏石港遊艇碼頭停車場集合

13:30 出港-航向龜山島牛奶海

牛奶海+SUP體驗(3小時)

17:00 上船賦歸,觀賞浪漫日落

18:00 返回礁溪和頭城地區各接駁地點

宜蘭龜山島可欣賞到海洋美景,夕陽景色更是一絕。(出自台灣觀巴官網)宜蘭龜山島可欣賞到海洋美景,夕陽景色更是一絕。(出自台灣觀巴官網)

老化的關鍵在腸道!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讓腸道美麗,每個人都做得到的「123456」原則
老化的關鍵在腸道!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讓腸道美麗,每個人都做得到的「123456」原則

文/顏理謙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萬病之源在腸道,如何讓腸道健康?《50+》於2024年4月16日舉行「預約不生病的老後:健康大未來國際論壇」,邀請國內外專家分享健康觀點和趨勢,以下是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吳明賢的分享紀要:

退休以後,你想過怎樣的生活?

有些人無論幾歲都健康如昔、天天自由自在;也有的人總是一身病痛,時不時得上醫院,人生過得毫無滋味。如何從源頭做起,趁早預防疾病發生?

「有句歌詞說:『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一個人是否健康,30%由遺傳影響。但剩下的70%靠後天決定,包含行為、社會、環境和健康照護。也就是說,每個人可以決定自己活到幾歲!」而想要擁有健康長壽,其實並不難。國內腸胃科權威、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吳明賢在《50+》健康大未來國際論壇上告訴讀者,「只要顧好腸胃,就可以得到健康!」(相關閱讀:如何擁有不生病的老後?11項長壽健康建議,你也做得到!《50+》健康大未來國際論壇現場報導

人體最強大的免疫器官  腸道健康關乎全人健康

腸胃在人體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為何對健康的影響如此關鍵?

吳明賢解釋,胃腸、肝、膽、胰都屬於人體消化系統,其中,腸胃道有以下兩項主要功能:

1. 消化和吸收

2. 維持完整屏障,以防外界環境的不良作用。「假如腸胃道不好,當你吃了有問題的食物,很容易就會通過腸子進入全身。」

日本免疫與傳染病研究權威藤田紘一郎在《腸很聰明 腦是笨蛋》一書中也指出,腸子的進化早於頭腦,而且腸子內的神經細胞數量不亞於大腦。特別是在飲食方面,腸子可以判斷食物是否安全,但大腦卻做不到,甚至有些精神障礙者會產生偏食問題。「所以,假如你一直在吃垃圾食物,你的腸子的認知也會改變!」

此外,腸道還有一些較少被提及的重要功能。

例如,被稱為「幸福荷爾蒙」的血清素大多由腸道產生,而腸道毒素則是全身慢性發炎和肥胖的原因;腸道也是人體最強大的免疫器官,人體有7成以上淋巴分布在腸道。因此,腸道健康關乎全人健康。「日本外科醫師、《不生病的生活》作者新谷弘實也說過,健康者的胃腸美麗,不健康者的胃腸醜陋!」

吳明賢笑說,以前講課時,他常開玩笑對學生說:猴子吃飯時很快樂,因為猴子每天吃香蕉,而香蕉裡含有豐富的血清素!吳明賢笑說,以前講課時,他常開玩笑對學生說:猴子吃飯時很快樂,因為猴子每天吃香蕉,而香蕉裡含有豐富的血清素!

他指出,在腸道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器官就是「腸道菌叢」。

腸道內細菌高達約100兆,遠遠超過人體細胞的10兆,這些腸道菌也構成了人類後天基因體的表現。而腸道菌除了負責代謝,把人體攝入的食物轉換為能量或腸道激素,還負責維持人體的免疫力。

他將人體比喻為一個小社會,「當金融體系和司法體系出現狀況,社會就會動盪不安,像電影《蝙蝠俠》裡的『高譚市』一樣。」也就是說,若腸道生態破壞了,人體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疾病,例如,代謝性疾病、神經退化性疾病、癌症等都與腸道菌失調相關。「所以,假如你要做一個健康的人,要做個堂堂正正的細菌人。」他笑道。(相關閱讀:益生菌可以改善失眠嗎?營養師:養好腸道菌必做3件事,吃好才能睡好

現場讀者專注聆聽台大院長吳明賢演講。現場讀者專注聆聽台大院長吳明賢演講。

老化從腸道開始  想活得健康、長壽怎麼做?

國際期刊《自然老化》(Nature Aging)在2021年曾發表一篇研究報告,內容指出,研究人員把年輕老鼠的糞便給年邁老鼠食用,由於糞便內有年輕小鼠的腸道菌,因此當年邁老鼠食用糞便之後,視力竟然變好了。

此外,日本慶應大學Kenya Honda團隊也找了100多位百歲人瑞和一般人,並檢驗這群受測者的腸道菌。實驗結果發現,百歲人瑞擁有獨特的腸道菌膽酸代謝途徑,而這,很有可能就是人類長壽的秘密。「假如這些人瑞的腸道菌或特殊代謝物可以做成食品或補充品,大家就能跟他們一樣,活到100歲。」

「老化,從腸道開始。」吳明賢指出,如果想要好好保養自己的腸道,應該注意以下基本原則:

1. 保持均衡飲食

「人如其食,病都是吃出來的。」他表示,如果真的想要長壽,就要為自己每天吃進去的食物負責。「如果每天吃高熱量食物、又不運動,就會形成代謝症候群,也就是脂肪慢性發炎,進而影響營養和免疫功能。」

那麼,每天應該怎麼吃最健康?他分享一套「123456」口訣,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點心,人人都可以簡單實踐:

(1)每天1盤青菜(8兩~1斤)

(2)每天2種水果

(3)每天3勺清油(少於25克)

(4)每天4兩米飯或4個饅頭

(5)每天5種優質蛋白質

(6)每天6杯水或6克鹽

2. 做好情緒和壓力管理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所以,養身必先養心!」他表示,若能保持情緒穩定,也可以減少疾病發生。

他引用《黃帝內經》指出:「怒傷肝,喜傷心,悲傷肺,憂思傷脾,驚恐傷腎,百病皆生於氣。」因此,人要練習成為情緒的主人,妥善駕馭自己的情緒,而非成為情緒的奴隸,被情緒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品質。

3.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他建議讀者,應該養成運動習慣。「走路,就是最好的鍛鍊方式。」每天如果能走路或跑步30分鐘,對健康將有助益。「我們應該要控制嘴,多動腿!」

當然,有了正確的健康觀念後,最重要的就是做到「知行合一」,才能讓知識真正成為能夠幫助自己活得更好的力量。

吳明賢分享,唐代詩人白居易曾經向一位高僧請教佛法,高僧說,佛法就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聽了高僧的話,白居易不以為然地說,這些不都是3歲小孩都知道的事?高僧則回:「但這卻是80歲老人也很難做到的事。」

他勉勵在場讀者,了解健康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要把知識變成真正有價值的事物,一定要有執行力!」

癌末病人和弟弟重逢,遺言只有「把我的兩億還來!」腫瘤科醫師:臨終仍放不下怨恨,只會帶來孤寂
癌末病人和弟弟重逢,遺言只有「把我的兩億還來!」腫瘤科醫師:臨終仍放不下怨恨,只會帶來孤寂

文/金範錫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蔣德誼、陳莞欣

編按:當人生即將迎向終點時,你會如何處理心內那些耿耿於懷的結?韓國腫瘤科醫師金範錫分享他所見的診間故事:一位單身癌末病人,與多年前借了錢不還的弟弟見面後,第一句話卻是「把我的兩億韓元還來」。累積大半輩子的怨恨,即使不久人世也難以消除……。

我有一名肺癌病患,他很早以前就離婚了,沒有小孩。與這名病患同居的人在法律上不是他的妻子,隨著病情惡化,同居人也離開了他。簡而言之,這代表他沒有家屬。

有一段時間,他有足夠的體力獨自去醫院接受化療,但隨著癌症的惡化,他開始無法自理生活,連獨自去洗手間都有困難,只好聘請看護,成為醫院的常客。在病情惡化後,他住院進行治療,並被轉介到安寧療護團隊,開始進行安寧療護的階段。

與他交談後,我得知他的父母早已過世,他還有一個弟弟。他說,自己唯一的血親就是弟弟,不過已經失去聯繫多年。大約在4、5年前,弟弟向他借了兩億韓元(編按:約473萬台幣),說是為了做生意,但是事情發展並不順利,所以沒能還錢,從此兩人關係變得陌生,逐漸失去聯絡。他說這件事情令他感到十分憤恨不平。

借錢卻失聯多年不見的弟弟  再見時已是癌末臨終

世界上沒有一個哥哥在被弟弟騙走一大筆錢又失去聯繫後,還會說自己喜歡弟弟。他討厭弟弟是理所當然的。但是由於他已經是肺癌末期,日子所剩不多,需要家人的協助,需要有人照顧他直到生命的盡頭。

最終,在安寧療護團隊的協助下,幾經波折後終於聯絡上了他的弟弟。當然,弟弟並不知道哥哥的狀況,安寧療護團隊向他解釋了病人的現況,拜託他前來醫院一趟。

幾天後,我在巡房時,有個未曾謀面的男子小心翼翼地打開病患的房門走了進來。這是第一次有人來探望這名病人,由於五官相似,直覺告訴我這是病患的弟弟。站在房門前的人一臉驚訝。

「哥……。」

一如預期,這是杳無音訊的弟弟幾年來第一次與哥哥碰面的時刻。為了讓兄弟重聚,我從病床後退了幾步。病人皺著眉頭,挑起眉毛。弟弟看著哥哥,露出不知所措的眼神,因為病患當時的狀態已經非常憔悴,他瘦得皮包骨,只能依靠氧氣罩勉強維持呼吸。

弟弟的眼眶馬上紅了起來。眼看著死亡的陰影籠罩在好久不見的哥哥身上,弟弟的心裡不可能平靜。

世界上有些緣分是想斷也斷不了的。夫妻離婚後就成了陌生人,但不論願意與否,兄弟之間終究有血緣關係。如果說夫妻像衣服,那麼兄弟就是四肢。在地球50億人當中,曾經分享同一母親子宮的那個人,是無法否認的存在。

無論如何,看似不會再有交集的兄弟,就在哥哥過世前夕再次相遇。可以說,死亡讓生活不順遂而分開的兩個人再次重逢。

兄弟久別重逢  開口的第一句話竟是要弟弟還錢來

兄弟倆對視了片刻。兩人之間猶如那段空白的歲月般陷入尷尬的沉默,病房裡的寂靜深不見底。弟弟不敢向前一步,像顆石頭一樣不知所措地站在那裡。在兩億韓元的金錢、怨恨和歲月的折磨下,兩人之間的隔閡似乎比想像的還深。

過了一會兒,病患揮手示意要弟弟上前,好像有什麼話要說。眼看著哥哥氣喘吁吁,連大聲說話的力氣都沒有,弟弟趕緊上前低著身子,貼近哥哥的臉。弟弟看起來快要哭出來了。和解的時刻終於來臨!我內心忐忑,默默看著眼前的情景。現在兩兄弟應該會重歸於好,彼此好好相處度過所剩無幾的人生吧。

病人看弟弟走近後,就在他的耳邊低聲慢慢地說:

「你把……我的……兩億韓元……還來……。」

那一刻,病房裡的所有人都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病房裡充滿冰冷的寂靜,暖烘烘的空氣彷彿瞬間被凍結了。他又緩緩地再說了一遍:

「把……我的……兩億韓元……還來……。」

弟弟眼角的淚水已然消失了。

我感到非常困惑,這不是我所期望的。我以為他會說:「我恨你,因為你沒有還錢就消失了,但是我得了肺癌,他們說我活不了多久。我就算活著,也沒有多少時間了,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剩下的時間多多來看我吧。如果我先離開,我會把你的近況轉告給爸媽。我想對你說一聲抱歉。」等等之類的話,但沒想到就只有「把我的兩億韓元還來」一句話。

累積多年的怨恨與憤怒  到人生最後仍然無法消解

但是仔細一想,是我太天真了。我不清楚病患過去過著什麼樣的生活,這兩億韓元可能是病患一生中做出很多犧牲才存下來的錢,可能是因為信任弟弟才會借他這筆錢。如果真是這樣,我根本無法想像當他遭到弟弟背叛時有多麼氣憤、怨恨有多深,以及失去一切的絕望有多大。如果真是這樣,結局當然跟我期待的不一樣。

但是作為一名醫生,我仍然感到非常惋惜。我認為現在對病患來說,與其討債,不如跟弟弟重修舊好。因為可以送他最後一程的人,就只有弟弟而已。最重要的是,如果他和弟弟最終無法修復關係,這對病患來說將是一件既遺憾又心痛的事。但這終究只是我個人的想法。(相關閱讀:丁菱娟專欄|為何要原諒傷害我們的人?不是因為偉大,而是「放過自己」

從那之後,病患的弟弟就再也沒有來過醫院,病患也不再提起他的弟弟。不過,聽說弟弟請了看護過來,費用由他本人負擔。幾天後,病患在孤獨一人的情況下默默地離開人世。法律規定後事須由家屬處理,我想應該是弟弟幫忙處理了。最終,「把我的兩億韓元還來」成為了病患生前最後的遺言。

在他的一生中,兩億韓元代表著什麼?是否比起金錢,他更多的怨恨是來自於那個讓自己無法信任的弟弟呢?比起無法挽回的過去,若先想想所剩無幾的日子,也許他就不會如此淒涼地離開人世。

身為腫瘤科醫生,我經常目睹生命的結束,也遇過各式各樣的故事。在這名病患之前和之後,我也多次看到病人家屬以及周圍的人為了金錢而爭吵。這時候,我偶爾會想起在那間病房裡,病患用上氣不接下氣的聲音說「把我的兩億韓元還來」的瞬間。(相關閱讀:死前最後悔事項第一名:如果不那麼拚命工作就好了!思考5件人在臨終前會後悔的事,活出無憾人生

一個人留給親人的最後一句話是「把我的兩億韓元還來」,這是多麼地諷刺。孤獨的死亡就是如此令人不勝唏噓。

(本文摘自金範錫著,《死亡對生命說的話:當剩餘的日子不再能任意揮霍,你會怎麼過餘生?一個腫瘤科醫師的生死感悟》,商周出版)

扶養親屬真的能節稅嗎?扶養親屬條件、扣除額與所得稅計算方式一次看懂
扶養親屬真的能節稅嗎?扶養親屬條件、扣除額與所得稅計算方式一次看懂

整理/50+編輯部 圖/Shutterstock 資料來源/台北國稅局我的E政府財務部稅務入口網

編按:扶養親屬真的能節稅嗎?扶養一位親屬的扣除額是多少?哪些親屬符合受扶養的條件?本文一次看懂。

每年報稅季來臨,「扶養親屬」就成了許多人關注的議題。如何申報扶養,聰明節稅?

「受扶養親屬」是哪些人?受扶養的條件

納稅義務人及配偶申報的扶養親屬,必須符合下列規定條件之一:

身分注意事項
1. 直系尊親屬年滿60歲者,或雖未滿60歲但沒有謀生能力。兄弟姊妹2人以上共同扶養直系尊親屬,應由兄弟姊妹間協議推定其中1人申報扶養,請勿重複申報。
2. 子女未滿20歲者,或年滿20歲因在校就學、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受納稅義務人扶養者(須附在學證明或醫師證明等)。未滿20歲子女縱有所得,亦不得單獨申報,但已婚者除外。
3. 同胞兄弟姊妹未滿20歲者,或年滿20歲因在校就學、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受納稅義務人扶養者(須檢附在學證明或醫師證明等)。
4. 其他親屬或家屬(如伯、姪、孫、甥、舅等)。需合於民法第1114條第4款(家長、家屬相互間互負扶養之義務)及第1123條第3項(雖非親屬而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同居一家者,視為家屬)規定。

 

為什麼要扶養親屬?幫助節稅的好方法

扶養親屬是合法節稅的方法之一,納稅人申報扶養的親屬,其保險費、醫藥及生育費、教育學費等支出,都可以在報稅時列舉扣除。不過,各項費用的扣除額度、限制不同,例如:

1. 保險費用

依所得稅法規定,納稅義務人和受其申報扶養直系親屬的人身保險(包括人壽保險、健康保險、傷害保險及年金保險)、勞工保險、就業保險、軍公教保險、農民健康保險、學生平安保險、國民年金保險之保險費,在申報扣除年度繳納者,每一被保險人每年可在不超過24,000元的額度內申報扣除,且被保險人與要保人應在同一申報戶內。如為兄弟姐妹或其他非直系親屬、產險的保費支出,都不可以列報扣除。

但納稅義務人及申報受扶養直系親屬的全民健康保險費(含補充保險費),得不受金額之限制,全數扣除(以被保險人眷屬身分投保者,毋須與被保險人同一申報戶)。

2. 醫藥及生育費

納稅義務人及申報受扶養親屬的醫藥費及生育費用(含掛號費及部分負擔),只要是付給公立醫院、全民健康保險特約醫院及診所,或經財政部認定會計紀錄完備正確的醫院,都可以憑醫院、診所出具的費用收據正本列報,沒有金額的限制。

可以扣除的費用,包括醫藥費、生育費用、因身體殘障所裝配的助聽器、義肢、輪椅等各項輔具支出、因牙齒、牙周疾病必須做鑲牙、假牙製作或齒列矯正的醫療費及器材費。

不過,如果是以美容為目的而為的支出、給養護中心的養護費,不可申報扣除。

(相關閱讀:請看護等長照費用可以報稅嗎?申報長照扣除額該準備哪些文件?

3. 教育學費

納稅義務人申報扶養的子女,大專以上院校的教育學費,每人每年得在25,000元額度內申報減除,不足25,000元者,則以實際發生數額申報。不過需注意,除了子女以外,他受扶養親屬之教育學費不得扣除。

此外,如果因為子女已成年且有工讀及利息收入,而由子女獨立申報所得稅,則納稅義務人因未扶養其子女,而子女本身為納稅義務人單獨申報,亦不能列報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

所得稅中列舉「扶養親屬扣除額」是多少?

扶養親屬扣除額的規定,每年會依政策有所調整,以112年度為例,納稅義務人本人、配偶及合於下列規定之扶養親屬,每人綜合所得稅各可減92,000元,年滿70歲之納稅義務人本人、配偶暨受扶養直系尊親屬,每人可減除138,000元:

1. 納稅義務人及其配偶之直系尊親屬,年滿60歲,或無謀生能力,受納稅義務人扶養者。

2. 納稅義務人之子女未成年,或已成年而因在校就學、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受納稅義務人扶養者。

3. 納稅義務人及其配偶之同胞兄弟、姊妹未成年,或已成年而因在校就學、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受納稅義務人扶養者。

4. 納稅義務人之其他親屬或家屬,合於民法第1114條第4款及第1123條第3項之規定,未成年或已成年而因在校就學、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在中華民國境內確與納稅義務人共同居住且受其扶養者。

申報時,納稅義務人應檢附戶籍資料或受扶養者居住地政府機關核發之親屬關係證明書、及該受扶養親屬確實生存並受納稅人扶養之證明。

扶養親屬一定能幫助節稅嗎?算式與案例說明

申報扶養親屬,是否一定可以節稅呢?評估是否需要申報扶養的方法,最基本的公式是計算「基本生活費+免稅額+扣除額」,三者合計的金額是否大於「綜合所得」。

以下用2個不同的案例,說明可以真正可以節稅和扶養後反而要幫親屬繳稅的情況:

1. 報扶養後可以真正節稅的案例

雙薪家庭,扶養1名超過70歲直系尊親屬,且該位長輩符合長照失能等級2~8級、使用「長照4包錢」,可申報長照扣除額。

假設納稅義務人薪資收入一年為900,000元,配偶的打工收入則為120,000,收入總額合計1,020,000元。

綜合所得總額計算方式為:1,020,000元-207,000元 (本人薪資特別扣除額)-120,000元(配偶薪特別扣除額)=693,000元

免稅額計算方式為:92,000元(夫妻兩人免稅額)×2人+138,000元(年滿70歲之受扶養直系尊親屬)×1人=322,000元

 基本生活費差額計算方式為:196,000元(基本生活費)×3人-322,000元(免稅額)-248,000元(標準扣除額)-120,000元(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102,000元

該年度應繳的所得稅為:693,000元(綜合所得總額)-322,000元(免稅額)-248,000元(標準扣除額)-120,000元(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3,000元×稅率5%-累進差額0=150元

2. 扶養親屬後,反而需多繳稅的案例

同樣是雙薪家庭,扶養1名未滿70歲直系尊親屬。長輩雖無薪資收入,但每年領股利360,000、租金240,000。

假設納稅義務人薪資收入一年為900,000元,配偶的打工收入則為120,000,收入總額合計1,020,000元。在未扶養長輩的前提下,兩人須繳綜合所得稅金額為:693,000元(綜合所得總額)-184,000(免稅額)-248,000元(標準扣除額)=261,000×稅率5%=13,050元。

若扶養直系尊親屬,則需綜合所得總額計算方式為:693,000元+360,000元+240000元=1,086,000元

綜合所得稅計算方式為:1,086,000元(綜合所得總額)-276,000(免稅額)-248,000元(標準扣除額)-270,000(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292,000×稅率5%=14,600元。

如此,扶養長輩後,反而需多繳1,550元。因此若長輩本身有投資收入,報稅前可利用財務部的綜合所得稅試算功能,確認在不同條件下,應繳的所得稅總額。

申報扶養親屬,但不能列舉扣除額的情況

在哪些情況下,雖然申報扶養親屬,但不能列舉扣除額節稅?國稅局的官方資料中,列舉了幾種常見的錯誤:

1. 納稅義務人浮報扶養子女免稅額:

納稅義務人在報稅時為了節稅,申報扶養他人子女,為免檢附他人子女戶籍及父母證件資料等,故意偽報為自己之子女,若經稽徵機關將查出違章事實,除補稅外還要處罰。

2. 納稅義務人列報已死亡親屬之扶養親屬免稅額

納稅義務人在辦理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時,為了節稅,列報所得年度開始前已死亡親屬之免稅額。稽徵機關如查得該親屬死亡事實,除補稅外還要處罰。

3. 納稅義務人申報綜合所得稅時,列報已成年無工作、未在學、服役中或在補習班補習之子女免稅額

納稅義務人常誤以為子女無所得或無工作即可列報扶養,事實上,申報扶養子女,僅限未成年或已成年而因在校就學(須具正式學籍)、身心障礙或沒有謀生能力,受納稅義務人扶養者,須檢附在學證明或醫師證明或其他適當證明文件。若不符合扶養資格,經稽徵機關查核剔除扶養,會追減免稅額並予以發單補徵稅額。

扶養親屬、所得稅扣除額的4個常見問題

1. 列報受扶養親屬,一定要住在一起嗎?

納稅義務人申報扶養本人和配偶的直系尊親屬、子女和兄弟姊妹,不必與納稅義務人在同一戶籍,也不須同住在一起,只要有扶養的事實就可以申報扶養,但是扶養其他親屬或家屬的時候,申報受扶養的親屬與納稅義務人雖不必同一戶籍但必須同居一家且有受扶養事實。

2. 列報無謀生能力之扶養親屬,應檢附何種證明文件?

納稅義務人申報無謀生能力的扶養親屬,應符合下面條件之一:

1. 因身體障礙、精神障礙、智能障礙、重大疾病就醫療養或須長期治療等,經取具醫院證明,且不能自謀生活或無能力從事工作者。

2. 符合衛生福利部依所得稅法第17條第1項第2款第3目之7規定公告須長期照顧之身心失能者,且不能自謀生活或無能力從事工作者。

3. 受監護宣告,尚未撤銷者。

4. 納稅義務人及其配偶之未滿60歲直系尊親屬有下列條件之一,亦屬無謀生能力:

a. 當年度所得額未超過財政部依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第4條規定公告,111年度每人基本生活所需之費用金額為新臺幣196,000元。

b. 領有身心障礙證明或為精神衛生法第3條第4款規定之病人。

3. 列報扶養其他親屬或家屬,應符合哪些要件?

納稅義務人的其他親屬或家屬(如伯、姪、孫、甥、舅等),合於民法第1114條第4款(家長家屬相互間)及第1123條第3項(雖非親屬而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同居一家者,視為家屬)規定,未成年或已成年而因在校就學、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確係受納稅義務人扶養者,納稅義務人可以列報該扶養親屬免稅額。申報時應檢附下列有關的證明文件,供稽徵機關查核:

a. 納稅義務人與其他親屬或家屬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同居一家,  且同一戶籍者:戶口名簿影本或身分證影本或其他適當證明文件。

b. 納稅義務人與其他親屬或家屬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同居一家,惟非同一戶籍者:受扶養者或其監護人註明確受納稅義務人扶養之切結書或其他適當證明文件。

註:如果受扶養者已成年在校就學或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則應檢附在校就學證明或身心障礙證明影本或醫師診斷證明或其他足以證明無謀生能力的證明文件。

4. 受扶養者年度中成年或已成年而在年度中畢業,應如何申報綜合所得稅?

納稅義務人的子女或兄弟姊妹在年度中成年,或者已成年而在年度中畢業,可以選擇獨立申報或由納稅義務人申報為扶養親屬。如果選擇由納稅義務人申報為扶養親屬,當年度仍然可以按全年的免稅額扣除;但是受扶養親屬如果有所得,也應該合併申報。

扶養親屬真的能節稅嗎?弄懂規則,聰明報稅

扶養親屬是合法的節稅手段,但實際上報稅時,受扶養親屬的收入也須納入綜合所得總額,納稅義務人可事前試算,確認何種計稅方式最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