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童群益會調查發現,青少年想聽到照顧者對自己說「加油」;最不想聽到的則是「快啲溫書/做功課」。該會建議,家長可從建立善意溝通入手,鼓勵、讚賞、認同及肯定孩子。

該會在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透過問卷訪問該會504名8至18歲的青少年,及其非受薪照顧者,發現孩子的年齡越大,照顧者使用愛的語言(讚賞肯定、身體接觸、陪伴相處、贈送禮物、付出行動)的頻率越低。

照顧者與孩子溝通時最頻繁使用「付出行動」的愛的語言,例如為孩子準備飯菜;最少使用「讚賞肯定」,例如對孩子說「你對我很重要」。

調查又指,父親比母親更少對孩子使用愛的語言,父親認為自己所表達的愛的語言(平均3.44分),比青少年認為所接收的多(平均3.14分)。

青少年最不想聽到 「快啲溫書/做功課」

最多青少年想聽到照顧者對自己說「加油」(60.7%)、「盡咗力就得」(56.7%)、「叻仔/叻女」(49.2%)、「你做得好好」(42.9%)及「我支持你」(36.9%)。

最不想聽到照顧者對自己說「快啲溫書/做功課」(52.0%)、「唔准打機/唔准玩電話」(47.2%)、「你睇吓人哋」(46.6%)、「你咁懶」(40.9%)及「你好冇用」(39.1%)。

該會亦指出,無論是青少年最想聽到,或最不想聽到的說話,都是最多青少年聽過照顧者對自己說,及最多照顧者表示自己曾對孩子說過的話。

另外,調查顯示「照顧者對青少年」使用暴力語言的頻率,與「青少年對照顧者」使用暴力語言的頻率,呈正向關係;但同時「照顧者對青少年」使用暴力語言的頻率比「青少年對照顧者」使用暴力語言的頻率更高。不過照顧者的年齡、就業狀況、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及家庭收入,與他們使用愛的語言或暴力語言的頻率,沒有顯著關係。

表達藝術治療師江卓姿分享曾經輔導過的親子個案,16歲的Yellow因受情緒問題困擾,參加了「家Channel」親子溝通計劃的輔導服務。在治療師的開導下,她逐漸分享自己的感受及逃避與父母對話的原因。在輔導的過程中,治療師以「多感官模式」介入,透過表達藝術治療協助Yellow抒發情緒,並邀請其父母一同進行親子聯合輔導,認識情緒調節的重要性,同時鼓勵他們表達感受,一起拆解親子溝通上的誤會。

倡家長避免比較孩子

小童群益會建議,家長可從建立善意溝通入手,鼓勵、讚賞、認同及肯定孩子,讓青少年感到被尊重、接納、重視及擁有自主權,以推動他們嘗試新事物、克服困難及發展自己的潛力;同時避免拿孩子與別人比較,或說強人所難、控制孩子行為的說話,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並以身作則減少使用暴力語言。

該會舉例,家長可以向孩子更多使用各種愛的語言,並配合具體、仔細的言辭,給予青少年多一點「讚賞肯定」,例如「我欣賞你努力嘗試溫習了一小時英文科目」、「媽媽生病的時候,你主動向我送上一杯暖水,是貼心」、「剛剛弟弟大發脾氣之下大力推開你,而你也沒有還手,這是個好榜樣」等。

小童群益會又建議,在親子衝突之中,家長可以嘗試先「停一停」,向孩子清晰表達父母當下未能繼續對話,並為雙方制訂一個冷靜期,例如透過喝杯水、聽音樂舒緩情緒,待雙方的情緒冷靜下來開展理性對話。

當孩子遇到挫敗時,家長亦可從同理心出發,站在孩子的處境思考,並透過與他們分享親身經歷的成功與失敗,幫助孩子以全新角度看挫折,讓孩子知道他們並非孤身作戰。

學校可教「善意溝通」

在學校教育方面,小童群益會建議政府可以將「善意溝通」的概念和實踐納入學習課程。政府可以參考外國在課堂中教授善意溝通的指引和經驗,幫助學生掌握解決親子溝通問題的策略,讓學生通過學習情緒管理、人際關係和溝通技巧的知識,了解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方法。

學校則可以連繫社區與親子溝通相關的資源,例如舉辦家長互助小組或提升親子互動質素的活動等,以建立學生、家長、教師之間的互動支援平台,促進家校合作。學校亦可在校內推廣親子善意溝通的重要性,鼓勵學生與父母在出現溝通困難時,向校方傾訴和求助。◇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