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下一代不再默然離開(尹偉力)2024.05.18 – OC举目网站

讓下一代不再默然離開(尹偉力)2024.05.18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5.18

尹偉力

 

沉默的出走

在美國華人教會長大的華裔青年,成年後離開教會的比率,高達75%-90%(註1)。這令人無法忽視的流失率,使許多華人教會為之頭疼。

早在1996年,Helen Lee在她刊登於《今日基督教》上的一篇文章《沉默的出走》(Silent Exodus)中,就指出,儘管隨著移民數量增加,亞裔教會蓬勃發展,但其第二代卻在教會中,面臨文化掙

“美國亞裔教會成功故事的背後,卻隱藏著一場沉默的大出走。這些在教會長大的年輕人發現,他們的移民教會與時代脫節,文化約束過於沉重,也缺乏足夠的屬靈指導來幫助他們適應多元文化的1990年代生活。” (註2)

讓人遺憾的是,近30年過去了,華人教會仍未走出第二代大量流失的困境。

華人教會作為第一代移民的避風港,在延續華人文化的同時,卻無意中排斥了美國文化,以及生長在美國文化中的第二代。當青少年事工無法很好地融合美國文化時,就必然因兩種文化的差距,在教會裡產生張力。

對新文化的恐懼

第一代移民適應新文化遇到的困境之一,就是無法“掌控新文化”的恐懼,就如美國早期的基督徒抗拒電視和電腦一樣(註3)。他們若未能適應美國文化,會導致情緒沮喪、與第二代關係疏離。

這種情況,在教會中亦然。且當今美國主流文化越來越遠離基督信仰,更加劇了第一代華人基督徒在文化適應方面的不安,以及對美國文化的否定。

針對這種張力,跨文化學者Grunlan建議:“我們可以保留自己的文化身份,允許對方也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同時保持溝通管道的開放,以便進一步溝通和彼此影響。”(註4)

這種雙方皆保持各自的文化身份,同時又嘗試瞭解對方,並建立溝通空間,就是雙文化模式。研究表明,要建立有益的雙文化模式,需要第一代更深地掌握美國文化,而不是放棄華人文化。

因此,華人教會的努力方向,當是盡力瞭解美國文化,作為與第二代對話的基礎。對美國文化不加偏見地更深入的認知,也可以緩解第一代在文化適應上的焦慮程度。

對固有文化的驕傲

除了文化恐懼之外,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第一代華人對於第二代的優越感,或者說,對於傳統的教育方式(在信仰方面)的驕傲。

這種對本土文化的優越感,也被稱為民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是阻礙文化適應的重要因素。這種優越感,讓華人教會堅持認為,自己習慣的信仰教育方式,是正統和屬靈的。因此,不願意做出任何改變,以適應美國文化。

有華人刊物印發專刊,探討教會中的青少年教育。其中一篇,如此描述青少年聽講道的情況:“孩子們雖然讀聖經,但並不真喜歡上帝的話,甚至覺得無聊。講員在臺上講,他們在底下睡,因為覺得這些自己都聽的太多了。”(註5)

這篇文章的作者認為,青少年覺得講台資訊無聊,是因為他們不相信、也不喜歡上帝的話,是他們自身的態度問題。筆者則認為,青少年需要改變態度,同時教會也要反思:教會的講道方式是否應該調整,好與青少年文化相應?

講道方式需更新

許多華人牧師開始反思:在文化變遷中,講臺式講道是否需要更新?

陳愛光牧師強調,講道的形式要對應受眾的特點,可以加入多媒體元素,並採用“故事式講道”和“信息”等,使資訊的傳遞方式,更適應當代文化(註6)。

劉幸枝牧師也呼籲,面對成長在數字時代的受眾,講道者應該敏銳察覺文化的變遷。當講臺式說教已經不能觸及他們的內心,講道者就應該轉換身份,從高高在上、滔滔不絕的教師,變成陪伴與聆聽的旅伴(註7)。

這些建議,放下了對於華人教會傳統信仰教育方式的執念,使教會能主動調整自身的方式,以適應文化的變化。

教育理念需更新

美國文化的教育系統,鼓勵研究、自由提問和創新。這與華人文化希望學生掌握既定知識,非常不同。

我在設計青少年查經教材的時候,嘗試將觀看影片與開放式討論結合,通過視覺媒體,而不是書籍來傳遞資訊。同時,我鼓勵青少年深入討論他們對於一段聖經、一個神學概念或社會現象的看法。

在帶領的過程中,我發覺,第一代華人自認為有責任隨時糾正青少年的答案,生怕他們的觀念有任何不妥。其實,在適當的範圍內,允許青少年表達不同的,甚至不那麼屬靈的觀點,對於青少年的靈命成長,長期而言是有益處的。

此外,華人文化注重青少年的外在表現和行為,認為表現不佳就會丟面子。這種觀念,在教會中可能給青少年造成壓力。教會對於青少年的期待,是要求他們的行為、表現符合屬靈的標準呢,還是更注重信仰的實質?這是教會領袖和青少年事工負責人,需要權衡的。

我所在的青少年主日敬拜,遇到過一個情況:有幾位青少年,在詩歌敬拜的時候,喜歡跟著歌詞的意思即興跳舞。對他們來說,敬拜是一個歡樂的過程,舞蹈是他們投入敬拜的一種方式。然而,對於不善歌舞的華人長輩而言,這是沒有紀律、不尊重主日的表現。

經過與兩代人共同商議,我們決定,青少年詩歌敬拜的第一首詩歌,採用傳統的唱詩方式。第二首詩歌,就允許他們跳舞。

那幾位青少年,十分配合這個安排。

這種許可,對於第一代華人而言,是恩典中的讓步。對於青少年而言,一方面看到了教會對他們獨特的敬拜方式的接納,另一方面也切身體會到,在文化差異中,雙方都有責任、也都有能力,做出調整和努力。

目的和價值

任何付出,都需要動力。當我們衡量教會要付出多少努力來改變時,我們必須理解這種努力的價值所在。

在北美華人群體中,教會為遠離故土、親人的華人移民,帶來家庭般的歸屬感。一個充滿活力的青少年事工,是邀請移民家庭更多接觸和委身教會的絕佳契機。青少年事工不僅僅與青少年信仰生命的建造有關,也影響到青少年家庭認識主的意願。

我們應當承認,並積極解決美國華人教會中的文化適應差異,通過接納雙文化,調整信仰教育的方式,以促進兩代之間的理解,縮小文化鴻溝。

(我所在的教會,積極嘗試使用不同的媒體資源,設計更符合青少年文化的查經課程。所有查經資料都放在http://abcyouth.org,供免費使用。希望這些課程能夠拋磚引玉,供大家參考和使用。)

註:

1. Liu Esther, “Cultural Tensions Within the Chinese American Families and Churches,” FiCF, May 4, 2022.

2. Helen Lee, “Silent Exodus: Can the East Asian Church in America Reverse the Flight of Its next Generation?Christianity Today, August 12, 1996, https://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1996/august12/6t9050.html.

3. Grunlan, Cultural Anthropology, (Zondervan, 1988), 87.

4. Grunlan, 87.

5. 《教會》編輯部,《信仰傳承中的“信二代》, 《教會》,2016年07月號(總第60期).

6. 陳愛光,《驅動人心:北美華人講道法前瞻》, 正道福音神學院師長論壇, December 22, 2022,https://www.les.edu/archives/88096

7. 劉幸枝,《後疫情數位化時代的講道》,Christianity Today, July 27, 2023, https://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23/july-web-only/preaching-post-covid-digital-age-taiwan-zh-hant.html.

 

作者為Los Alamos華人教會青少年事工AbcYouth事工主任,目前亦在Western Seminary攻讀跨文化教育博士學位。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