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這麼多時間溫柔而堅定怎麼辦?面對崩潰失控的孩子,幼教媽媽4步驟平息情緒風暴-未來Family

沒這麼多時間溫柔而堅定怎麼辦?面對崩潰失控的孩子,幼教媽媽4步驟平息情緒風暴

可能前面幾次彼此都會辛苦一點,但孩子都會從經驗中學習,漸漸的就能穩定自己的情緒,和平的和我們一起生活。

某天中午女兒正在吃葡萄乾,我斟酌著她已經吃了很多,預告完三次之後,便將葡萄乾給收起來。

結果女兒崩潰了,吵著說還想再吃。我很認真的說:「要等明天才能吃。」她開始尖叫、大吼不要、落淚,然後把桌上的東西都丟到地板。 

 

大部分的媽媽大概到這裡就崩潰了,雖然我的心也很累,畢竟手上還有兒子要哄,但是我想「冷靜」才是當下最好的選擇。

面對小孩兩歲前後,這個「不要不要」時期和可怕的情緒暴風雨時,最需要做的就是自己冷靜,唯有大人先示範了冷靜,孩子才能從模仿中學會,因此我常常提醒自己三個原則:

 

・不怒吼:因為我不想跟孩子比大聲。 

堅定:向孩子表明怎麼吼叫崩潰對我都沒有用。 

冷靜:示範面對情緒最好的態度。 

 

接下來,就是處理情緒的步驟了。 

 

步驟1 先同理情緒 

想想如果是你,遇到下面這些狀況是什麼感覺? 

今天的提案沒有成功 

想要吃的餐廳沒有開 

公司升遷名單沒有你 

雖然這些和兩歲孩子面對的問題不同,但情緒是一樣的,都是一個負面而且能量很高、需要發洩的情緒。

是的,對兩歲孩子來說,吃不到葡萄乾是很嚴重的事!大人得先認同這是一件大事情,而不是無關緊要的小事,才能夠同理孩子的情緒。 

 

步驟2 讓孩子發洩情緒 

不要在這個時候說大道理,孩子受到刺激後情緒會更高漲,請讓他的情緒在安全的狀態下發洩完。你可以告訴孩子,你懂他的不開心。 

女兒丟東西時,我雖然想把桌上東西都收走,這樣等一下收拾會省事很多。但忍了一秒後,我決定放手讓她丟,她每丟一次,我便用堅定平靜的語氣不厭其煩的說:「我知道你很想吃葡萄乾,但是今天沒有了,我們可以喝牛奶。」、「如果你一直丟,我們等一下就要一起收。」

請記得,對孩子說「一起」很重要,別讓他感覺被孤立或處罰,並確實讓孩子「一起收拾」,以學習承擔自己鬧情緒之後的結果。 

 

步驟3 情緒走了要收拾 

好在當時桌上東西不多,女兒一下就丟完了。丟完之後,看見她冷靜下來了,我再次詢問她需不需要喝牛奶?

她回答,「不要,我要洗手,不要吃了。」情緒真的需要出口,我給她一個很緊的抱抱,問她:「好點了嗎?」她描述著:「剛剛我哭哭,因為沒有葡萄乾。」 

我說:「我知道你很難過,但是我們真的吃很多了,所以明天才能再吃。」她點點頭說,「明天再吃。」 

洗手時,我提醒女兒我們等一下要一起收拾,她說完「好」之後,轉身開始想拿她的玩具。

我再度平靜的詢問:「你想要玩玩具一下下嗎?那等我把碗洗好之後,我們就要一起收了喔。」我預料到她沒有辦法馬上收拾,便給了一段小小的緩衝時間,如果當下要她馬上做到,勢必是另一場情緒風暴的開始,我想實在沒有必要。 

我洗好碗之後,給她一個小盒子,讓她開始收拾,她自己走到那些餅乾渣渣開始撿,我象徵性的撿了幾個,然後在旁邊等她撿完。( 「一起收」的重點在於陪伴,而不是幫孩子收拾。 ) 

接著,給孩子一個擁抱吧!也給自己一個擁抱!我們都平安度過了這場情緒風暴,孩子心情好一點,媽媽也就能少累一點了。 

 

步驟4 終於可以說道理了 

女兒收拾好之後,我先稱讚她收得很乾淨,然後我把她抱在懷裡,開始說大道理: 

「你剛剛為什麼要丟東西?」 

「因為哭哭。」 

「我知道你哭哭,因為沒有吃到葡萄乾,所以很生氣。下次生氣的時候可以不用丟東西,這樣可能會讓你或是媽媽受傷。」 

「如果生氣的時候,可以『哼哼哼!』或是在椅子上休息一下,就可以不用丟東西了。」 

 

這裡要注意的是,先稱讚很重要,然後才是媽媽最喜歡的說道理時間,告訴孩子你期望的方式,發洩情緒的替代方案,不是不要做什麼,而是應該怎麼做。 

 

女兒模仿我「哼哼哼」的語調,然後我在她的額頭親了一下。 

「好一點了嗎?」 

「嗯!」她笑笑的說。 

四十分鐘就這樣過了,教導情緒最需要的就是時間。為什麼要這麼麻煩?為什麼要慢慢等待?為什麼不能馬上收拾?

說真的,那些想要趕快結束的心,都是因為我們大人有更想做的事。但我當下最想做的,就是教她面對情緒跟情緒造成的後果,所以我願意放下手邊的一切慢慢來。 

 

常常有人問起,若是沒這麼多時間怎麼辦呢?

我相信孩子會在一次一次的練習中,學習和情緒相處的方法,他們也會漸漸的成長,不會每次都需要這麼長的時間。

可能前面幾次彼此都會辛苦一點,但孩子都會從經驗中學習,漸漸的就能穩定自己的情緒,和平的和我們一起生活。 

 

摘自 龔薇之 (花小姐) 《放心, 放手的自然教養》 / 小宇宙文化


龔薇之 (花小姐)

合格幼兒園教師證、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講師、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學系畢業。

 

Photo by Ron Lach

數位編輯:吳佩珊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