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下,大學科系填資工就對了?專家拆解選系邏輯,1種軟實力更關鍵|數位時代 BusinessNext
AI時代下,大學科系填資工就對了?專家拆解選系邏輯,1種軟實力更關鍵
AI時代下,大學科系填資工就對了?專家拆解選系邏輯,1種軟實力更關鍵

AI 以後也會是這樣,我們永遠需要AI人才沒有錯,卻並非「我現在趕快選資訊工程」的思維,這好像假設以後就只有資工系,其他什麼都沒有。

我一直強調,AI是放大器,必須加上其他領域的專長之後,才會有倍數相乘的成果,和別人的差距也會跟著拉開。做為一個逆向操作者(contrarian),應該試圖將人文跟工程跨域融合,在工程之外趕緊去深耕自己的領域,去加乘人類在每個領域的發展速度。從中長期來看,我相信這種人會勝出。 

該如何看待程式教育?

我知道很多人會有疑問,那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程式教育?我的答案是,除非你進入資訊業,工作很明確就是AI 工程師、資料分析師、資料科學家,需要專精、投入AI技術的研究,否則只要知道程式語言的存在就可以了。 

進階的程式語言對一般人來說,愈來愈沒有急迫和必要性。你可以把程式語言當作一個興趣嗜好,當成稍微提升工作效率的小工具,但不要覺得不會Python就會失去很多東西,完全不會。市場上這幾年已經出現許多無程式、低程式碼的軟體,這些軟體有簡單明瞭的使用者介面,已經被包裝得非常好用,更重要的是,就算真的是科技小白也沒關係,因為AI會直接引導你使用軟體。 

過去使用者介面是死的,你可能要學習A按鍵、B按鍵的作用分別是什麼,有了生成式AI後,它能推理、理解你的行為,當你卡住、不知道該做什麼的時候,它會偵測你的行為,並且主動跳出來詢問:「你現在是想完成什麼工作嗎?」這種引導式、智慧化的介面會開始出現。 

以戰代訓、做中學,不用急著選科系 

在強化跨領域學習、盡量雜學之外,我認為劃分科系、專業的時間也應該延後。台灣的學生在高二時,就要面臨理工科和文科的抉擇,然後不管選哪一科,進了大學後就幾乎少有機會能窺探其他領域的樣貌。這部分美國可以做為一個很好的參考,美國多數的大一生不需要決定主修,他們在大一、大二的時候,能依照自身興趣選擇專業科目,並且盡情修習各種通識學分。台灣的大學必須打破科系的分界,先不分領域地鼓勵學生多多修習通識課,等到大二、大三再選系。 

當人類的學問已經累積得太多,導致每一件事情都必須是常識的時候,太早劃分科系的意義不大,畢竟每一堂課都是通識課,光是通識課就修不完了。 

我知道有些學校已經開始這麼做了,但擴散速度或許還要再加快。如果高校能打破既有的科系結構,重新分配預算、培養師資,讓學生具備跨領域技能,對下一代的培育一定會更好。 

而且從企業的角度來看,現在是「以戰代訓」的時代,到企業實習、從「做中學」反而更重要,還在拚數學、物理和化學那些術科,比誰記得多、誰背得好,這實在太老掉牙,還不如讓學生到餐飲學校實際學習做菜、炒菜更有價值,因為他們可以學到更多,就算有知識鴻溝,也能自行倚靠各種唾手可得的工具,輕鬆弭平差距。 

現今不論是媒體的報導、社會的氛圍,對於該學什麼、怎麼學,打從一開始就將理工科、文科一刀切,然後是一窩蜂地選擇資訊相關科系,遑論再往下討論到體驗、沉浸在背景各異的文化中。我建議政策制定者、領導者一定要趕快注意到這件事情,打破學科的界限,鼓勵學生跨域學習,將AI、程式設計、英文等專業能力都列為必修,讓擁有不同專長的人都一起共學。 

如果我們能撥出一些時間去吸收更廣博的知識、更多元的文化,人才的樣貌應該會變得很不一樣。 

文化衝擊可以打開世界觀 

而或許我自己的歷程,也可以給各位讀者做為一個參考。我和大多數在台灣受中學教育的人一樣,必須在高二做出選擇,成為一腳踏進理組的學生,但從小到大在各種性向測驗中,我一直是理性與感性各半的人,每次測驗的結果都是「文理都可以」。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除了先天性格之外,還受到家庭背景、求學經歷和自身興趣的影響。 

大約80年前,我的外公林鐘隸先生在日本上市公司兼松株式會社擔任經理,待在日本很長一段時間,後來回到台灣,也持續與日本往來,投入台灣、山東和日本三地間的遠洋漁業生意。1984年,他響應台灣政府和美國一起發展半導體的政策,拿出一筆資金成立矽品集團。所以我外公一直以來都只會講台語、日文和山東話,他是聽不懂國語的,外婆也是完全不會講國語,但日文超強的狀態。 

外公的日本背景自然影響到我媽媽。媽媽是很日式的人,守紀律、要求準時、愛乾淨,一切都要有秩序和有條理,我是沒那麼嚴重,但多少有點「龜毛」(東西沒對齊我會渾身不對勁,平常花很多時間調整簡報排版),所以在長大的過程中,日式教育對我的影響是滿深遠的。 

大學畢業後去美國念書,我又陷入另外一個極端裡。儘管小時候曾經去美國玩過,但我第一次感受到強烈的文化衝擊,就是去美國攻讀碩士的時候。當時我在史丹佛大學念書,不只是課堂制度完全不一樣,西方師生互動的方式也和過往經歷不同。 

台灣人非常尊敬師長,會說老師、教授、醫師好,有下對上的感覺,但我的外國同學是「水平式」對待師長,會直接叫老師的名字,比如說老師的名字是麥克,同學有什麼疑問就會說:「麥克,我有個問題!」老師也不覺得這有什麼。但對我來說這就很顛覆,因為我們從來不會直呼爸爸、媽媽、老師的名字,美國人卻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在成年之後就是平等的,沒有誰需要依賴誰,稱呼上自然不受拘束。 

拿到碩士學位、加入Google,開始投入一些專案後,衝擊又更直接了。我和來自全世界的人合作,尤其網路科技公司在當紅的狀態之下,一切都講求快速,美式作風又更強烈,同事間的對話都很粗暴,「不要」、「你做的不對」、「我今天不想看到你」這些東方人聽來不客氣的話他們都會直說,但同事並非對你有惡意,他們只是就事論事,希望快速解決問題。 

抓住文化差異,做出更好的獨立判斷 

我自己後來回頭檢視,去美國對我完全是一個文化衝擊,去那邊與其說是念書,不如說是去吸收不同的文化。在比較美國和日本文化的差異後,我歸納出美國人強調直接、直來直往,日本則是對話間接、很多潛台詞的一個民族,這些文化有好有壞,但最慶幸的是還好我都經歷過,而且在吸收、融合台灣、日本跟美國三個地方的文化後,塑造自己成為今天這個樣子。也就是遇到不同的人事物時,我可以從各種視角去看待、檢視,有辦法理解這個人為什麼這樣說話?為什麼這樣做事?但是很多人因為缺乏跨領域的經驗、雜學的經歷,不會去客觀以對任何事物。 

文化的多樣性,是造就一個人獨立非常重要的因子,因為在不同文化下,同一件事情的做法會很不一樣,但各種做法其實沒有什麼對錯,純粹就是習慣和文化的差異。當你能夠抓到各個文化的差異時,就可以產生後設認知,知道同一件事情有沒有更好的解釋,甚至參考其他文化,提出更好的做法,否則大家做決定的時候會全部依賴慣性。而這種後設認知,是要經歷不同文化洗禮才會產生的。 

COVER 立封 0416.jpg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圖/ 遠見天下

本文授權轉載自《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方法》,程世嘉著;蕭玉品採訪整理,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有了AI翻譯之後,為什麼你還是要學英文?企業全面導入AI,該思考的三個關鍵

責任編輯:李先泰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亞灣國際新星孵創計畫開跑! 結合LINE、Google等國際品牌與產業資源,讓世界看見臺灣新創
亞灣國際新星孵創計畫開跑! 結合LINE、Google等國際品牌與產業資源,讓世界看見臺灣新創

創新,是國家前進的最大動力。近年來,臺灣新創蓬勃發展,屢屢在國際舞台創造佳績。而於5月20日上任的總統賴清德,亦積極投資下一代創新科技,期望打造「創新創業雨林生態系」,讓臺灣的新創能量被世界看見。

對此,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持續推動「新興數位內容技術人才培訓與國際合製推動計畫」,並為了呼應國家重點擘劃的大南方政策,今年特別結合產業資源和國際平台品牌,推出為期半年的「亞灣國際新星孵創計畫」,致力透過業師輔導與團隊初選、亞灣新星孵創大會(Pitch Day)、國際競賽、開發者大會、創新創業落地等豐富資源和階段性的輔導,加速新創團隊落地創新數位內容和產品的速度,並接軌國際。

計畫採團隊制,分為「遊戲」和「數位」兩組,只要是成立時間在七年內的新創團隊,亦有成品(發行兩年內)或半成品的數位遊戲、數位內容科技產品或服務概念,都歡迎報名參加。遊戲組主要瞄準開發具有創新、互動和娛樂性電腦遊戲、手機遊戲、家用遊戲機遊戲開發的團隊;數位組則聚焦數位內容科技相關技術,在所在領域推出的創新應用服務與產品,並不限任何特定的科技類別。

報名資格.jpg
圖/ 台北市電腦公會

產業龍頭、國際平台業師齊聚 分享第一手經驗

團隊報名後,首先會接受強大的業師群輔導,像是來自Google、LINE等國際平台的業師,會針對Google廣告投放、YouTube社群行銷、Google Cloud、AI、LINE 生態系與平台資源等議題,提供新創團隊進入國際平台的輔導;計畫也與台北遊戲開發者論壇(TGDF)合作,透過邀請海內外的開發者,以現場實體、線上演講的方式,向新創團隊分享第一手開發經驗。對於AI 輔助創作和應用、發行商業授權談判等熱門議題,計畫也會安排專家與熱愛遊戲的開發者、產業廠商,進行交流。

投影片2.jpg
圖/ 台北市電腦公會

而經過業師初選、進入亞灣新星孵創大會(Pitch Day)後,則有來自國際平台、產業龍頭的高階經理人評審,針對團隊的創新性、市場潛力、技術實現和商業模式等各個面向,提出寶貴建議。通過提案的團隊,不僅能獲得5萬元的創業提案支持經費,還享有前進Google Hatcher Show孵創計畫和LINE PROTOSTAR 新星計劃的綠色通道。同時,團隊也能參加2024的亞灣開發者大會,尋求創業資金、商業合作的各種可能。

除了Google Hatcher Show、LINE PROTOSTAR、台北遊戲開發者論壇(TGDF)、亞灣開發者大會等資源之外,亞灣國際新星孵創計畫另外會透過方方面面的創新創業資源,例如高雄夢想方舟(CG Ark)、專業設備,以及市場推廣、企業媒合、國際工作坊、技術課程等,輔導新創團隊落地亞灣、接軌國際。

本計畫即日起徵件至113年6月21日止,6月3日將辦理徵件說明會,歡迎有興趣的新創團隊一同參與瞭解!一同壯大創新能量,讓世界看見臺灣的無限可能。

6/3 說明會報名連結:
https://seminars.tca.org.tw/D18n00262.aspx

計畫報名連結:
https://seminars.tca.org.tw/D18n00254.aspx

瞭解更多資訊:https://seminars.tca.org.tw/D18n00254.aspx

【申請須知、提案規劃書範本、懶人包下載】

報名方式.jpg
圖/ 台北市電腦公會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Be Young and Beyond  引領台灣破浪的創業家們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