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王、甘蔗男、中央空調⋯渣男如何煉成的?心理師揭「1心態」導致 | 蕃新聞
回到頂端
|||
熱門:

海王、甘蔗男、中央空調⋯渣男如何煉成的?心理師揭「1心態」導致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24.05.15 10:00


「渣男」普遍被認為是在感情上有所缺陷的男性,通常自私、沒有責任感、說謊成性。大心診所臨床心理師王家齊於《媽寶心理學》一書中,以「母子配對」的關係心理學角度,將媽寶男進行分類,深入探討媽寶男是如何養成的。讓讀者能夠先評估另一半「媽寶特質」的嚴重程度,再決定對應的策略與作法。以下為原書摘文:


渣男是怎麼來的?

說到「渣男」,你會想到什麼?我念大學的時候,身邊那些不幸遇到渣男的女同學,常會用「那個」或「髒東西」代稱。原本我不太懂她們為何要避免直呼其名,直到後來看了《哈利波特》,才知道:啊,那是不能說的佛地魔!

這幾年,我上網查了一下,發現多了幾個流行語:甘蔗男、海王、中央空調。「甘蔗男」最好懂,是個生動的比喻。剛嚼的時候,很甜,嚼久了乏味了,就變成渣。「海王」這詞很新,也很有畫面感,說的是「對象」很多的渣男,海中魚蝦皆為他的後宮。「中央空調」講的是到處送暖。每個房間都是他的守備範圍,暖氣送著送著,就送到了床上。




這裡,我們可以整理出「渣男」的3個特色:

  • 守備範圍廣,意思是「渣男」並不專一:他們對於不同對象,保持同樣的興趣。為什麼有了另一半,還是要維持守備範圍呢?除了上一段提到的「貪心」以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對「自信」的渴求。不管男人或女人,天性會想要確認自己是不是「好」的。這個好,可能是有能力、有魅力,會被尊敬或是被喜歡。有些人的打情罵俏,不見得是真要找人打砲,而是想要確認自己如果「出手」,還有沒有人喜歡他。
  • 渴望權力強,指的是「渣男」喜歡征服感:也就是透過性愛與調情,得到自信。不過,過度追求自信的人,通常也很容易自卑。因此,渣男的問題不在於從愛情與性得到自信,而是透過情場狩獵,不斷鞏固身為「獵人」的自信,藉此掩飾關係平淡後浮現的自卑。
  • 不把人當人,是渣男的金字標記:這點,常弄得女生很亂。見面時,渣男無微不至、溫柔貼心又幽默,簡直把對方捧上了天。然而渣男也會一轉身就翻臉不認人,原本甜得要命的戀情,瞬間變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爛戲。

這,是因為渣男冷血無情嗎?這麼說似乎也不對。畢竟,戀愛中的那些甜,不見得全是裝的。那是怎麼一回事呢?如果從「渴望雄風」的觀點來看,渣男的致命傷是「難忍平淡」。因為平淡意味著激情感少了、生活感多了,需要更多的磨合而不是追求。

在這個階段,代表激情感的「獵人獵物」遊戲逐漸退場(但又不能完全消失,這個道理我們會在「迴避衝突」多講一點),代表生活感的「農耕生活」取而代之,獵人要開始學找一塊地,學會看天吃飯,學習用心等待。也就是,學著怎麼當農夫。

許多渣男,就是在這個「獵人——農夫」的循環中鬼打牆。當關係快要定下來,往農耕的方向移動,就立刻翻臉不認人,繼續找下一個獵場。這無情,讓他們成了女孩眼中的佛地魔!



為何好好吵架,才能好好做愛?

有些渣男的「渣」,並非精蟲衝腦。如同前述的「中央空調」。他們可能有交往中的女友,同時擁有不少紅粉知己。為什麼男人需要紅粉知己呢?除了前述的貪心、自信以外,還有一個原因是:迴避伴侶吵架帶來的緊張感。

典型的伴侶吵架,是我稱之為「鬼抓人」的「一追一逃」模式。意思是:其中一方透過指責「你為什麼沒有做到⋯⋯」「你明明答應過我了⋯⋯」「你就是都不用心⋯⋯」來追打另一方。

被追打的這一方, 則通常會討好「 好啦我知道錯了⋯⋯ 」「 那我下次會改⋯⋯」「拜託原諒我⋯⋯」,甚至下跪、自責、打自己,用戲劇化的手段,傳達「我已經很慘了,請不要再罵我了」的訊息。

這「遊戲」會結束在哪呢?通常,會停在一個反轉點。因為不是第一次這樣吵了。追的人通常不想放過逃的人:「你又來了⋯⋯」「你每次都說好好好⋯⋯」「結果你還不是⋯⋯」,於是逃的人沒了藉口、無處可躲,最後就像是被逼到牆角的野狗,反咬對方一口(心理學稱之為自戀暴怒,也就是台語的「見笑轉生氣」)。

通常這樣的戲碼會一再上演。吵的內容可能有所不同,吵的方式卻是大同小異。這也讓伴侶雙方形成了一種預期心理:「她等等是不是要生氣了?」「我又要被挑毛病了⋯⋯」「我們今天是不是又要吵架了?」

這樣的伴侶關係,就像是在危機四伏的牢獄求生,隨時要警戒自己的人身安全。難怪許多在戀愛時用來調情的話,到了婚姻中全變成「我要活下去」的求生法則。於是,有些渣男的「渣」,是尋求透氣的溫柔鄉。如同監獄有放風抽菸的時刻,找到一個貼心、溫柔、純欣賞不吐槽的對象,成了男人苦澀背後的那一口菸。

有一種慾望,叫透氣。許多伴侶來到心理諮商(或是把另一半拖來諮商),都是為了這個長久難解的吵架模式所苦。有些伴侶,在長期衝突、冷戰的狀況下,甚至是無法做愛的。因為太害怕,或是太討厭對方,就連「碰」都不能碰。但,不碰要怎麼「做」呢?

在諮商工作中,我常常會強調一點:不要追求「我們都不吵架」。一來是通常做不到,二來是為了做到不吵架,許多人會壓抑、忍耐自己的感受(慾望)。於是,就算不吵架了,但也不交流、不做愛,只能過生活了。

請把吵架正常化。吵架沒關係,但要吵乾淨。就像俗話說「吃燒餅哪有不掉芝麻」,不能因為芝麻會掉,就不吃燒餅了,這叫本末倒置。重點是掉了之後,能不能拿條抹布、拿支掃把,把地清乾淨?

所謂的「吵乾淨」,是一種雙方都覺得:「好啦我們沒事了」的體感經驗。之所以稱為「體感」,就是要強調這不是嘴巴說和好就好了,是身體要有一種鬆掉、安心了、親密感能夠重新回來的體驗。

這些感受因人而異。每個人「好啦我們沒事了」的訊號也不太相同,有些人會邊說「你走開」邊偷笑,有些人會瞪對方(但讓他碰),有些人則是討一個抱抱或靠著對方。總而言之,能夠好好吵架,並把架吵乾淨,才能好好做愛。



無慾無求,有時候是一種扭曲

有些男人的慾望,藏在他的手機、D槽與性幻想中。他們也許有女友,或者已婚,卻說自己無慾無求,彷彿是紅塵中的佛系男子。然而,他們不是真的割捨了慾望。打開他們的手機、D槽與腦袋,你會看到這看似溫和無害的男人,竟然私藏了許多禁忌的幻想。

金賽性學中心的研究員賈斯汀.萊米勒(Justin Lehmiller)做過一個有意思的研究。他調查了四千一百七十五位成年美國人的性幻想內容,發現:重視婚姻、家庭忠誠的共和黨支持者,偏好婚外情、交換伴侶、多人性派對或NTR(被他人強占另一半)等幻想。

相反地, 強調多元平等的民主黨支持者, 則偏好以權力支配為性愉悅的BDSM(綁縛、調教、支配服從、施受虐的縮寫)活動。萊米勒認為,這正是禁忌的吸引力:越被禁止的事情,就越有吸引力。也可以說,一個人有多光明,就有多黑暗。

男人,明明就很想要,為何壓抑慾望?這是因為:性慾望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禁忌(不可以),另一個層面是攻擊(很暴力)。

當男人渴望被女人認同,他們會盡量避免犯錯,也就是不要踩到禁忌,別不尊重女生。於是他們一方面討好女人,噓寒問暖,另一方面壓抑自己的慾望,強調「我只是關心妳,絕無非分之想」。

然而,這樣的男人是「分裂」的,也就是所謂的「口嫌體正直」,嘴巴說不要,但身體說我要(而且我他媽想要死了)。當男人感到心中的慾望衝動,卻又害怕這衝動會讓他失去被女生認同的機會,緊急應變措施就啟動了:那就,分裂成兩半吧。

於是,你會看到有些男人一方面把喜歡的女生奉為女神,當成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存在。一轉身,就在網路上化身酸民、母豬教徒,把女人批評得一無是處。

就如同強調平等的民主黨人,喜愛權力性遊戲。重視一夫一妻的共和黨人,則被外遇、出軌與多重伴侶所吸引。明明很想、想得要死,卻要說服自己(與別人)我根本不想,最後就成了身口不一的扭曲樣。對性慾感到禁忌的人,並未真的禁欲,而是假裝自己沒有慾望(但大家都看得出來你有)。

此外,心理學也發現:壓抑「性慾」的人,常常也是在壓抑「攻擊」的衝動。那麼,性跟攻擊又有什麼關係呢?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曾經說過,「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跟性有關,除了性本身。」「性,與權力有關。」人性是這樣的:當我們想要靠近一個人的時候,會同時想「擁有」對方,也「占有」對方。

擁有,是一種「你是我,我是你」,不分你我的親密感。這也是有些身心靈理論會說:性,是一種靈性體驗的原因。當我與你在性交瞬間完全融合,會帶來一種巨大的滿足感。

占有,則是一種「你是我的」,因此「你會為我服務」、「你要聽命於我」的權力感。當你占有一個人,除了「我命令你」帶來的成就感,和「你服從我」帶來的愉悅感,也可能會有「我好像傷害了你」的愧疚感。

壓抑了慾望的男人,明明想要「擁有」與「占有」,卻強調自己「無慾無求」,於是把健康的陽性(帶領、主導與攻擊性),放逐到了黑暗,進駐到祕密的手機、D槽與性幻想中。

(本文摘自/媽寶心理學/原水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