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綜合報道)聯合國近期最新發布的《2024年全球電子廢棄物監測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電子垃圾達到了創紀錄的6200萬噸,相當於全球每人每年產生了7.8公斤電子垃圾。這些垃圾足以填滿超過150萬輛40噸的貨車,若將這些貨車排成一排,足以圍繞赤道一周。電子垃圾堆積成災,正在全球範圍內帶來危機。

電子垃圾是指任何帶有插頭或電池的廢棄產品,包括手機、電視、微波爐、電子煙、電腦和太陽能電池板等,通常含有有毒和危險物質。世衞組織總幹事格布雷耶穌斯博士表示,「隨着生產量和處理量的不斷增加,世界面臨着日益嚴重的『電子垃圾海嘯』,使生命和健康處於危險之中」。

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快

根據聯合國訓練研究所(UNITAR)、國際電信聯盟(ITU)3月發布的《2024年全球電子廢棄物監測報告》,2022年電子垃圾達6200萬噸,但全球回收機制欠缺,僅22.3%被妥善回收處理。大多數電子垃圾最終被焚燒或填埋,或成為非正規回收系統的一部分,對環境和人類健康帶來極大危害。

報告預估,隨着消費持續增加、維修不易、產品更新換代快等因素,2030年電子垃圾將增至8200萬噸。回收管理與設施不足,讓廢棄量與回收量差距擴大,預期2030年回收率僅有20%。

浪費4836億港元

報告主要作者、聯合國訓練研究所可持續發展項目的科學家巴德說:「電子垃圾產生量增長速度,是回收增長量的5倍,依此趨勢,在對抗電子垃圾的戰爭中,我們就是輸了。」而「每年有約8億公斤二手(電子)商品,從全球富裕國家,流向開發中國家。就像垃圾海嘯,每年衝向他們。」根據報告,歐洲每人每年平均產出17.6公斤的電子垃圾,是亞洲人的2.8倍。但從總量來看,則是亞洲最多,約佔全球的一半。

有評論指,回收電子廢棄物可說是「城市採礦」。根據報告,2022年電子垃圾中的金屬總價值高達910億美元(約7098億),包括190億美元的銅、150億美元的金和160億美元的鐵。回收金屬越多,需開採金屬就越少,進而減少碳排放;而回收成效不彰相當於讓620億美元(約4836億港元)的自然資源變成垃圾。

電子垃圾回收和處理市場的流程包括收集、回收、翻新和處理等,簡單地丟棄、填埋或焚燒電子垃圾都會造成污染。電子垃圾中含有許多不同的有毒物質,例如汞、鉛和鎘等重金屬(常見於液晶屏幕、冰箱和冷氣機),以及塑料中的氟氯化碳和阻燃劑等化學物質。當電子垃圾被丟棄在垃圾填埋場時,這些有害物質隨着時間的推移會逐漸滲入土壤,污染地下水以及周邊的生態系統。

焚燒或加熱被認為是處理電子垃圾最有害的方式之一。焚燒電子垃圾會將二噁英和夫喃等持久性環境污染物,以及鉛、汞、鎘等重金屬的粉末釋放到空氣中,這些物質由污染點傳播至很遠的距離,加劇空氣污染,並隨後沉積到土壤和環境中,甚至造成水污染。

根據報告,聯合國193個成員國中,僅81個有電子垃圾相關法規,不到一半。越南是東南亞國家為數不多有電子垃圾相關法規的國家之一,該國據報每年約產生10萬噸電子垃圾,其中主要是家用和辦公室電器,但回收和處理率處於較低水平,不足產生量的10%。2020年版越南《環境保護法》第54條和第55條規定,特定行業製造商和進口商需承擔回收責任。從2025年2月1日起,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台式電腦、手機等各類電器電子垃圾的製造商和進口商負責按照規定的比例和規格進行回收。

洋垃圾污染 發展中國家深受其害

越南非正規回收市場Nhat Tao每天有大量工人處理電子垃圾。美聯社

根據聯合國近期最新發布的《2024年全球電子廢棄物監測報告》,2022年全球電子垃圾達到了創紀錄的6200萬噸。世界衞生組織則指出,大部分電子垃圾都由發達國家通過合法或非法的方式運往發展中國家,其中東南亞國家受洋垃圾污染的情況尤為嚴重。

據泰國國家環境委員會報告,該國在2020年進口了約43.5萬噸電子垃圾,其中只有十萬噸有正規管理和處置。綠色和平組織東亞分部的研究發現,從泰國非正規電子垃圾回收站附近地區採集的土壤中,鉛含量比可接受的最大限值高出了19倍。在受污染的環境中長期工作的非正規工人往往沒有任何防護設備,調查發現,泰國71名非正規電子回收的工人中,大約四分之一患有頭痛,其他人還有視力模糊、手腳麻木、呼吸困難等常見症狀。

根據世衞的《兒童與數字垃圾場》報告,在全球範圍內,多達1800萬兒童和青少年以及1290萬婦女可能面臨與電子垃圾回收相關的不良健康後果的風險。在發展中國家,兒童因其手較小,經常被用於處理堆積如山的電子垃圾,以尋找銅、銀、鈀等有價值的物質。目前,超過1800萬兒童在從事這種非正規的電子垃圾處理。報告的作者巴爾德稱,即使有電子垃圾相關法律,執法「仍然是全球真正的挑戰」,開始解決電子垃圾危機的最佳方法之一是停止富裕國家將電子垃圾運至沒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的國家。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