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萧泰然?

关注者
1
被浏览
4

1 个回答

萧泰然晚期风格

萧泰然晚期风格作者: 陈柏达

出版社: 萧泰然文教基金会

出版年: 2024-3-16

页数: 1947

定价: 23

装帧: 精装

ISBN: 9786267346716

豆瓣评分

评价人数不足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文艺复兴三杰之一]


米开朗基罗[文艺复兴三杰之一] 更多义项 ▼ 收起列表 ▲


0. 米开朗基罗[文艺复兴三杰之一]0. 米开朗基罗[美国动漫《忍者神龟》角色]0. 米开朗基罗[《忍者神龟(2012版)》的角色]0. 米开朗基罗[圣斗士星矢Ω中的白银圣斗士]0. 米开朗基罗[蔷薇属月季栽培品种]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又译“米开朗琪罗”,义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文西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 他的父亲是洛多维科·迪·莱昂纳多·博那罗蒂·迪·西蒙尼(Lodovico di Leonardo Buonarroti di Simoni)他的母亲名叫弗朗切斯卡·迪·内里·德尔·米尼亚托·迪·锡耶纳(Francesca di Neri del Miniato di Siena)。 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于 1564 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小行星 3001 以他的名字命名来表达后人对他的尊敬。 罗曼·罗兰写过《米开朗琪罗传》,归入《名人传》中。米开朗基罗是《大卫》,《创世纪》的作者。


人物生平


米开朗基罗画1475年3月6日,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出生于现义大利城市佛罗伦斯附近的卡普莱斯(卡波热斯),他是弗洛伦萨城中的一个中产者,他父亲是卡普雷塞和丘西两个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母亲在米开朗基罗六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米开朗基罗 13 岁时进入了佛罗伦斯著名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伊奥(Ghirlandaio)的工作室,在那里他最初接触终生所从事的神圣事业,并以神奇的速度掌握了绘画技巧。后又跟随多那太罗的学生贝尔托尔多学习了一年雕塑,


之后他又进了佛罗伦斯统治者罗伦佐·美第奇开办的“自由美术学校(美第奇学院)”,由于他的超群才华倍受罗伦佐的重视和爱护,宫廷中大量的艺术品成了他学习、研究的对象,经常出入于宫中的人文主义诗人和学者给了他极大影响。短短四年中,他在美第奇宫里获得了一个伟大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为他整个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罗伦佐的府邸里,设有一个“柏拉图学院”,学者们聚在一起研究学问,他们在罗伦佐的支持下创立了一种新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他们的思想是要把世界归还给人,把人归还给他自己。把人的艺术、文学和科学,还有作为个体的独立的思想和感情归还给人,人绝不能像一个奴隶一样被捆绑在教条之上,在锁链中死亡腐朽。


米开朗基罗还经常去听宗教改革家、修道士萨伏那洛拉揭露教会黑暗的演说,这位为了拯救人类命运而不怕宗教法庭审判的修道士给他的灵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罗伦佐·美第奇死后,米开朗基罗失去了保护人,佛罗伦斯陷于一片混乱,他深感故乡非久留之地,赴威尼斯和波伦亚,后转道罗马寻找发展机会。罗马到处林立古代雕像,犹如走进巨大的古代艺术宝库。


1496 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库斯》等。23 岁的米开朗基罗受法国红衣主教委托,为圣彼得教堂制作《哀悼基督》雕像。这件雕像的问世,使米开朗基罗名盖罗马,自多纳太罗之后又一颗雕刻巨星升起。


1501 年,26 岁的米开朗基罗载誉回到故乡佛罗伦斯,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安放在韦吉奥宫正门前,作为佛罗伦斯守护神和民主政府的象征。


1505 年应尤利乌斯二世邀请,米开朗基罗赴罗马为教皇在圣彼得教堂内建造陵墓,米开朗基罗的建造才华,使教皇的艺术总监勃拉曼特极为妒忌,他唆使教皇暂不修陵墓,强求米开朗基罗去画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米开朗基罗用了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以超凡的智慧和毅力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壁画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创世纪》。


1513 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基罗历尽艰辛磨难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


1519~1534 年,44岁的大师又重回到佛罗伦斯,出生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利奥十世又强迫米开朗基罗为其祖宗圣洛伦佐陵墓制作雕像,他创作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著名的雕像《昼》、《夜》、《晨》、《暮》就是安放在这座陵墓的石棺上。


1536 年,已经 61 岁的米开朗基罗被召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在 25 年前完成的《创世记》天顶画下的祭坛壁面上创作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最后的审判》。


1562 年受其门生,著名画家、艺术史家乔治·瓦萨里之邀成为迪亚诺学院(佛罗伦斯美术学院)名誉院长。之后他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直到 1564 年 2 月 18 日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


米开朗基罗是人类天才、智慧和勇气的结晶,他的光荣与成就属于全人类。作为文艺复兴的巨匠,以他超越时空的宏伟大作,在生前和后世都造成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他和达文西一样多才多艺,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他得天独厚活到 89 岁,超越了古稀之年,度过了 70 余年的艺术生涯,他经历人生坎坷和世态炎凉,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


艺术成就


无与伦比的雕塑


米开朗基罗以人体作为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其雕刻作品刚劲有力、气魄宏大,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生机勃勃的人文主义精神。


《大卫》1498 年,年仅 23 岁的米开朗基罗开始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两年后即告完成。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丽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米开朗基罗却将圣母刻画成一个年轻、貌美、恬静、典雅的少妇,她默默地俯视着死去的儿子,沉思、哀悼,耶稣静静地躺在圣母膝上,面部表情安祥。整座雕像沉浸在肃穆气氛中,并洋溢着人类最伟大的母爱情感。它已大大超出了题材的限制,将生与死、痛苦与慈爱化为一体,和谐统一,赞美了人的崇高理想和优秀品质。作品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人们不相信它出自一个年轻人之手,为此,米开朗基罗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雕像中圣母胸前的衣带上,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署名的作品。


1501 年,26 岁的米开朗基罗开始创作他另一举世闻名的杰作--《大卫》。历时三年,他用一整块大理石雕塑出的《大卫》总高达 5.5 米。米开朗基罗与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不同,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场景。艺术家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为事业斗争的英雄形象:年轻、英俊、健壮、神态坚定自若,左手上举,握住搭在肩上的“抛石带”,右手下垂,似将握拳,头部微俯,直视前方,准备投入战斗。


米开朗基罗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在艺术上得到充分体现的象征。它赞美人体,讴歌正义和力量。这尊雕像被认为是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亦成为后世艺术家学习雕塑的楷模。


为了保护艺术品,《大卫》原作被放在佛罗伦斯美术学院内。前不久还对其进行了一次全面清洗。这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参观者络绎不绝。同时,在佛罗伦斯市市政厅门前和米开朗基罗广场上分别矗立有复制品,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欣赏。


此外,在米开朗基罗的大量雕刻作品中,《摩西》和《昼》、《夜》、《晨》、《暮》以及《垂死的奴隶》、《被缚的奴隶》,也被认为是旷世之作。


撼人心魄的绘画


米开朗基罗如此年轻就享有盛名,常遭人妒忌,还曾被人打坏了鼻子,使他终身对自己的容貌自卑。不过,他的名字也传到了教皇耳中。


1508 年,教皇朱利奥二世要求米开朗基罗为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绘制穹顶画。米开朗基罗本来不愿从命,但他一旦接受就追求完美,决不“亵渎”艺术。历经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传世巨作穹顶画《创世纪》。


《创世纪》取材于《旧约全书?创始纪》,整幅作品 511 平方米,中心画面由《创造亚当》、《创造夏娃》、《逐出伊甸园》等 9 个场面组成,大画面的四周画有先知和其他有关的故事,共绘了 343 个人物,其中有 100 多个比真人大两倍的巨人形象,他们极富立体感和重量感。整幅画通过人与人及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歌颂人的创造力及人体美和精神美。


米开朗基罗一个人躺在 18 米高的天花板下的架子上,以超人的毅力夜以继日地工作,当整个作品完成时,37 岁的米开朗基罗已累得像个老者。由于长期仰视,头和眼睛不能低下,连读信都要举到头顶。他用健康和生命的代价完成的《创世纪》,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不朽的艺术品,还有他那种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巨幅壁画《末日审判》24 年后,米开朗基罗又应教皇克莱门七世之约,在西斯廷教堂祭坛正面墙上绘制了另一撼人心魄的巨幅壁画《末日审判》。米开朗基罗独自一人顽强地工作了将近 6 年,在 220 平方米的画面上绘出约四百个人物。在画中央,基督正气凛然,高举右手,即将发出最后的判决。米开朗基罗还把一位教皇画到将被判罪去接受地狱煎熬的一群人中。基督左脚下一个圣徒右手持刀,左手提着一张人皮,而这张人皮的面孔正是画家本人的脸,其表情痛苦、愤怒,表现了米开兰基罗正经历着精神与信仰危机的折磨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借《末日审判》痛快淋漓地发泄了对人间丑恶的鞭挞。


《末日审判》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然而,巨作中的裸体人物却引起争议,一些人认为猥亵了神灵。在米开朗基罗去世不久,新教皇庇护四世就下令给所有裸体人物画上遮羞布或衣饰。后来,人们将受命的画家们谑称为“内裤制造商”。


气势恢弘的建筑设计


晚年的米开朗基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建筑艺术上,并有精深造诣,因而他也成了义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之一。


米开朗基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参与设计并主持过此项工程。他为该教堂设计的直径达 42.34 米的巨大圆形穹顶不仅气势恢弘,而且从局部到整体都是绝世精美的艺术。由于圣彼得大教堂的工程浩大,直到 1626 年才竣工。令人惋惜的是,米开朗基罗生前未能看到自己的这一作品。几个世纪来,难以数计的参观者登上这个大圆顶时,无不发出惊叹:米开朗基罗太伟大了!


在与古罗马遗址相连的罗马坎比多利奥山丘上,米开朗基罗设计了罗马市政厅建筑群,其和谐完美堪称文艺复兴时期宫殿建筑的代表。


艺术地位


米开朗基罗先是以雕刻家的身份稳定了自己艺术家的地位。1499 年创作的《哀悼基督》是他的成名之作,解剖学科的艺术实践和细致入微的匠心独运吻合了、甚至超出了人们可以理喻的"鬼斧神工",被誉为 15 世纪最动人的人性拥抱神性的作品-出示了悲剧却掩饰了哀伤。这一时期的另一件作品是创作于 1501 年的《大卫》-神化的人形已经确立。其后的一些雕刻作品是几组陵墓雕像,断断续续工作了很长时间,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垂死的奴隶》、《被缚的奴隶》、《摩西》和《昼》、《夜》以及《晨》、《暮》。晚年未完成的四件雕刻作品实际上是在为自己设计墓地雕像,与《哀悼基督》是一样的题材,形象既不明晰手工也不细腻,或许是在走过了八十多年的人生路程之后,在向世人诉说,不是人生的抱负无以施展,而是天国的奥秘藏而不露。米开朗基罗雕刻作品的风格形成和创作走向与其绘画作品的风格形成和创作走向是一样的线索:英雄气概磨难而成壮心不已的烈士暮年。早期的作品是其内心世界的表白,随后的一些作品表现为风格样式的定型,后期的作品仍然是艺术家的心情归宿。当时代的人们更多称道的是早中期作品中神人兼备明察的力度,后来的人们更注意其后期作品创作时悬而未决封闭的深度,美学的焦距不再是简单的对准艺术的创造物而是艺术家个人和作品之间、与现实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现代艺术更是如此。


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圆顶最初的一件《哀悼基督》和最后的一件《哀悼基督》都是圣母怜子的惯用样式,圣母承负着爱子的痛失。爱是情感的维系,有时只是无奈的关心。人类的肉体并不是情感的自觉载体,而是理性的习惯寄生,与上帝的维系之灵才是情感的形象化写真,而不单独是理性的代码。圣经上一些软弱忍让的信条旨在维护人类的情感,而不是单纯的调动理性。所以圣经上写着对恶人要让,因为他们只要你的理性服从,只要你的肉体屈从,不要你的情感,以恶抗恶世无宁日,把虚荣给他,让情感存在;对义人要抗,因为他们除了征服你的理性,统制你的肉体以外,还要你的情感依附,世界只剩下唯他是从的行尸走肉的生存,创造不再是一架灵修操守和机械运转并置做工的机器而只剩下机械的运转。于是,具体在艺术方面并不在你的理念更在于你的情感归属,具体在生活方面并不在于你的行动更在于你的信仰,因为:我们所做的我们不明白。这与新帕拉图主义的理念不尽相同,所谓挣脱肉体的束缚,是情感在肉体中自觉,而不是理性独立于肉体之外。为什么要超出肉体?天下不可能为肉体的均享,也不可能是理性的大同。无论世俗还是宗教的理性至上、厌恶肉体都是假冒伪善的义人。现代社会、现代艺术并不是缺少了什么,丧失了什么,而是增加了对世人的关注。真是人文主义对上帝的拒绝吗?或许可以说成是科西马尼鸡鸣之前的一次过程,也是一段个人的情感自觉。我们常说多了一个基督徒,少了一个中国人,那么多了一个人文主义者呢?多了一个启蒙思想家呢?基督徒和基督性也还是有差别,肉体的分化全世界都一样。


米开朗基罗最荣耀的艺术实践是建筑。1546 年教皇指派他为罗马圣彼得教堂的建筑师,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他拒绝了这项工作,在教皇的一再坚持下他最终接受了这项委托,一个附带的条件是不要报酬,因为他并不能确定他还有多少时间从事这项工作,然而他为此一直干了十六年。1564 年米开朗基罗逝世之后,教堂的大半工程尚未进行,1590 年,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圆顶方案由 G·波尔塔实施完成。整个教堂综合了几位建筑师的辛勤劳动,属于米开朗基罗的设计成份比其他几位建筑师的都要多,教堂于 1615 年最后建成完工。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式造人,人以自己的方式成就上帝。


素描手稿相对其它文学形式而言,诗歌较为抽象,有时甚至被视为最高的文学表现形式。中国是一个注重诗歌学养的国度,其艺术影响力要大于汉赋、宋词、元曲、清小说,一是这一艺术形式的理性结构,再就是它的情感传达。由于中国二千多年集权力于一身、集观念于一体传承的体制模式,再变通以天寓自然、以帝为天子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宗教模式,物归天朝,人为御用,没有招工的社会意识,只有招安的国家观念,国人等于一次性地把自己交给了国家。牺牲了个人的做工实现,成全了为国家做功的事实。肉体辛苦的生存现实,西方从理性寻找出路,从理性展开形而上的思辨,思考肉体和上帝的关系。有时把肉体和理性联系起来,有时把肉体和情感联系起来,有时却又把肉体和灵魂联系起来,有时又把肉体独立对待,基于形而上的世界蓝图为背景,最终实际上都与上帝的关系密不可分。尽管灵魂和理性的联系、肉体和情感的联系相对密切,甚至常常轻视肉体感官、贬低情感为美学范畴,使肉体、感官、情感、美学都受到了牵连,然而这之间时有的相互脱节也是与这一维系分不开的,也就是说我们分析西方的文本,都不应该把这个背景取消,上帝死了的世界从来不会是一个无神论的世界。同样的艺术形式,中国诗歌肉身"意"情的单一性和西方诗歌肉身"实"情的复合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组建社会结构的基础不一样,集权专制主宰了国人的生存肌能。作为生存美学的表现形式,中国的传统诗歌可谓是登峰造极的,作为存在内容的形式容器,西方的诗歌传统是置身其中的。在此之所以要说这些,是因为米开朗基罗一生写了大量的诗歌,作为"情感"的表白,诗歌让我们进一步地接近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肉体与自然、与社会、与信仰的张力是始终纠缠不清的关系,自身永远是一个原因。我们不应该当艺术家身心紧张时,就落难他的周围与我们有异,当艺术家身心舒畅时,就自诩他的认识与我们一致。萨伏那洛拉既领改革的前潮也步专制的后尘;路德既要求自领启示的权利也不同意其它信徒拥有这个权利;同样,天主教既反对宗教改革也接受人文主义的世俗教育。这就是米开朗基罗生活的时代,是人们生活的时代。


据说,当拉斐尔看到西斯庭天顶画后,说:有幸适逢米开朗基罗时代。拉斐尔说这句话不是在赞扬他们的时代,是在赞叹在他的时代出现了米开朗基罗。在这之后的几个世纪,包括拉裴尔,世界又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艺术大师和作品,更不要说在其它领域里的发展,这是我们的幸运。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永远是不可逾越的成就:成就永远是不可逾越的艺术-每一个人。


现代意识的社会结构是照顾平民的生活常态,说得明白一点不是以人为本,是以肉身为本。人的抽象概念化已成为理性和肉身的合体,任何时候假冒伪善的义人都可能以不合他们的主张为由而不把你当人,以人为本偷换成以人为目的而把你当下实际的生活牺牲掉。以肉身为本容易联想到以肉身为初使考虑的对象。不要以为自己是追求人文关怀的和宗教精神的而指责周围的凡人肉身。《最后的审判》画满了裸体,教皇认为不雅,让他人为之添上衣饰;我们认为肉身不雅,称之为凸现人文意识,是一样的外包装。没看见上帝吗?得救的和遭罚的是一样的情绪紧张。文化和经济一样是出于人类修身养性的本能,都不是修身养性的目的:能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仅仅是为了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此形而下的审视或许是一样,但是形而上的思辨却是有区别的。肉体让人们更多的说"需要"而不是说"为了",为了文化也是需要文化,为了成就也是需要成就,为了理想也是需要理想,为了信仰也是需要信仰,上帝是满足人类的需要,你要只说是为了上帝,上帝会轻视你。上帝是全满,不需要为了他添些什么,上帝并不要求人们为了上帝牺牲,人们却是为了自己要保全上帝。小人和君子没有前后,此岸和彼岸没有距离,同是一个复合体。现代社会肉身生存的紧张和艰苦在于肉身承载的语意的延伸,肉身、情感、理性、灵魂,任一缺失都不能最佳化你的重负。缺失也即意味着不完整,照顾的不周让人们感到丧失了许许多多……。


20 世纪我们生活的空间和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语意构成的文化形式决定了技术发展和社会体制的不同走向。人类与上帝的情感分裂、与上帝的创造分裂在圣经中已有记录,圣经启示人类倾听上帝的言说。人们仍在写作诗歌,思辨有助于人们的情感,人们仍在绘画,材料有助人们的表现。延年益寿和精神不死最终摆脱不了复活的启示。情感交流让人们亲近上帝,表现手段让人们感受创造。


第一个千年之交,人类找到了记谱方法,第二个千年之交,人们普遍使用了这种方法。一样的纪录方法无所谓,仍有符号的区别,一样的肉身为本无所谓,仍有个人的因素。区别的因素是上帝为了我们的需要。


立于西斯庭教堂的天顶画下,置身西斯庭教堂的祭坛画前,构想米开朗基罗的情感世界,照顾自身的肉体。 米开朗基罗代表了15、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思考不同,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 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艺术造诣


米开朗基罗最重要的绘画作品是梵蒂冈西斯庭教堂的天顶画《创世记》。西斯庭教堂是教徒的礼拜圣所,也是天主教裁决重大事务的要地。1508 年尤利乌斯二世把米开朗基罗从正在为他从事的墓建工程中召回,开始重新装饰西斯庭教堂。委托到了米开朗基罗,这是一个向天作画的时刻。


天顶画的面积是 14×38.5m,中部由九个叙事情节组成,以圣经《创世记》为主线,分别为“分开光暗”、“划分水陆”、“创造日月”、“创造亚当”、“创造夏娃”、“逐出伊甸”、“挪亚祭献”、“洪水汜滥”和“挪亚醉酒”。绘制的壁柱和饰带把每幅图画分隔开来,藉助立面墙体弧线延伸为假想的建筑结构,并在壁柱和饰带分隔的预留空间绘上了基督家人、十二位先知以及二十个裸体人物和另外四幅圣经故事的画面。米开朗基罗以自身处境与周边环境的和解最终让西斯庭天顶和创世记言归一体。


《创造亚当》天顶画分为两个创作阶段,第一阶段从 1508 的冬天至 1510 年的夏天,第二阶段从 1511 年 2 月到 1512 年 10 月,历时四年。米开朗基罗把自己封闭在教堂之内,拒绝外界的探视,从脚手架设计到内容安排、从构图草创到色彩实施全部由他一人掌握完成。居高不下的处境,曲身仰视的姿态,集中的心情,舒展的灵思,一天天慢慢缩小着一块块距离,一块块慢慢充实一天天的内容。辛苦到达的天界,回过头去谁也不曾看到过。


创造亚当(局部)两个创作阶段的风格有着时限的差别,构图和形式越来越简化。照顾到人们受可视距离限制的生理条件,向往立于十八米之下的人们更清晰"天庭"的运动,米开朗基罗减少了画面中人物的数量和故事的细节,突出了主体的形象并且强调了活动的节奏。西斯庭天顶画中最重要的作品是第二阶段绘制的《创造亚当》。体魄丰满、背景简约的形式处理,静动相对、神人相顾的两组造型,一与多、灵与肉的视觉照应,创世的记载集中到了这一时刻。上帝一把昏沉的亚当唤醒,理性就成了人类意识不停运转的"机器"。


16 世纪的文艺复兴盛期是欧洲文明的一道分界线,把西方基督教世界分成了中世纪和现代,也把基督教分成了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外围的影响和自身的调整是自然生成和社会发展的因子。耶路撒冷和雅典的分庭抗礼、人文主义的诘难和基督教文化的对应是西方现代社会结构的注释,人类没有理性一次性可以跨越的门槛,信仰基于人类的一颗易受波动的心,"提醒"是每天的功课。


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们受惠于古代艺术的新发现和再认识。考古发掘上的成绩激发了世人研究古代艺术的热情;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认识带动交通业的发展保证了文化沟通的进一步可能;资本意识下的工场手工业经济的发展促动了以行业分工和市场调节的社会结构的建设:《拉奥孔》等一系列艺术珍品发现于这一时期;哥伦布的探险已经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已初露萌芽。这里有异教的文化的影响也有基督教文化的因素。正像上帝与亚当互相牵动的手,相握而立。生活是一架灵修操守和机械运转并置做工的机器。基于此,做工的平等意识是亚当立身的意义。做工即包含了创造的基因,做工的平等决定了职业社会中个人生命创造成分的实现。放弃上帝相携的手而争取社会上的诸多平等,包括自由的平等,只能是不平等的恶性循环。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活动首先在义大利确立了这样一个事实:艺术家不再是一个工匠,而是一位创造者,和诗人、智者、朝臣一样,他们不仅依靠他们的行业技术同时也依靠他们的灵性,人们心目中把艺术家奉为天才的概念由此而生,为以后的职业化社会预设了伏笔。这是一次从历史上从时间上寻找人类活动动力的革命。同样,现代艺术的兴起是一次从环境中从空间中寻找人类活动动力的革命。现实主义口号的提出是针对人类一贯的乌托邦情结;印象主义是受现代科学技术的精神鼓舞;后期印象主义和立体主义在东方艺术和非洲艺术中得到了启发;在此之后直至后现代艺术名目繁多的艺术主张则是出于对中心主义的解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提出是人们对社会建构的实践;工业化进程预言技术时代的来临;回归自然意味着人们从生活的现实之中而不是从过去的历史、从局限的地域中寻找为人成立的关系;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对人文理性的张扬表示怀疑。人们从理想的社会模式转而思考合理的社会结构,对社会结构的关注影响职业的语意构筑,平民化的社会进程亦是职业语意的实现,为人的活动都在职业中实现,即"做工包含了创造的基因,做工的平等决定了职业社会中个人生命创造成分的实现"。所以现在人们提出"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的口号,其语意在于职业中人不再是一个工匠,同时含有创造的价值,和艺术家一样。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是一次创造性实现的平等概念由此而生。创造性重要,创造性的合理保障更重要。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合理的社会结构并不需要太多的艺术的职业,而是需要太多的职业的艺术。上个世纪的历史背景致使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必需重新思考信仰这一人类的课题。从这一课题本身来讲,东西方没有差异,而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却要复杂的多。既要指证西方社会中人文主义和基督神性的差异,又要应对社会发展中两者之间和两者自身的种种冲突。


作品《最后的审判》继西斯庭天顶壁画的二十多年以后,1535 年,米开朗基罗只身一人又完成了另一幅代表作,西斯庭祭坛壁画《最后的审判》。这幅壁画覆盖了这块面壁上原先由拉斐尔(Raphael)的老师佩鲁吉诺(Perugino)绘制的几幅壁画,从佩鲁吉诺传世的经典作品《基督把天国的钥匙交给彼得》来看,这对于我们也是一件值得惋惜的事情,也许佩鲁吉诺相信天国的钥匙既在上帝之手同时也在世人之手,人间会有疏忽,天国会有人类的关怀。《最后的审判》这幅壁画的实际尺寸是 13.7×12.2m,历时六年。在这幅画中,基督的动作不在于重申救赎的理论,更在于强调惩罚的信条。基督高扬的右手一如既往地示意把不在生命册上的亡众挥入火湖,被挥入火湖的还有死亡和阴间。基督的左手却不是托起获救的生灵,而是指向自己躯体上被钉十字架时受枪刺的创伤。米开朗基罗在《创世记》一画中和《最后的审判》一画中以上帝手指的动作指证了一个人类过程的寓言。基督诞生是人类新纪元的开端,那个时候上帝死了已既成事实。米开朗基罗执意说破文艺复兴仍然是对上帝信仰的问题。


《创世记》两个创作阶段的风格有着时限的差别,米开朗基罗早期作于 1503 年的一幅板上绘画作品《圣家族》平和最佳化的情感、样式和艳丽鲜明的心境、颜色与其后期绘画风格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后期绘画作品中的人物情绪和形式越来越激化冲动,画家的心情和用色越来越隐晦不明,视域是越来越扩展地触及事件发生与所在场景或此或彼的联系:峰起的造型像是在沙滩看大海怎样涌潮,光彩暗弱的现实是流失的激动,视线下沉的远方依然是现代的风景。


米开朗基罗最后的两幅壁画作品应该是 1550 年绘于梵蒂冈巴奥林纳小教堂的《保罗归宗》和《彼得殉难》。构图处理仍然是人物众多的场景展示,表现的焦点还是集中在"归宗"和"殉难"事件最敏感的瞬间-上帝让保罗从马上跌落;人们把彼得在十字上竖起。从米开朗基罗作品的风格形成和创作走向可看出画家一生内心世界的张力关系。无论是高扬画家人文精神的一面还是叙述作者宗教情怀特点都未免过于简单,无论是指责委托方的苛刻要求还是肯定受托方的人格对应都未免过于抽象。同样,从画面的外观形式分析,米开朗基罗的造型风格既是创造精神的源泉也是矫饰主义的鼻祖,后来的唯美主义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主义都可以在此找到理性和感性的出处。况且,就是精神,包括宗教精神和基督性本身即存在着差别,精神更是一个危险的任人弘扬的信号。


代表作品


哀悼基督


《哀悼基督》云石雕像,高 175cm,创作于公元 1498 年,现收藏于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这件作品是为圣彼得大教堂所作,是他早期最著名的代表作。题材取自圣经中基督耶稣被犹太总督抓住并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圣母玛丽亚抱着基督的身体痛哭的情景。雕像中,死去的基督肋下有一道伤痕,脸上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横躺在圣母玛丽亚的两膝之间,右手下垂,头向后仰,身体如体操运动员一般细长,腰部弯曲,表现出死亡的虚弱和无力;圣母年轻而秀丽,形象温文尔雅,身着宽大的斗篷和长袍,右手托住基督的身体,左手略向后伸开,表示出无奈的痛苦;头向下俯视着儿子的身体,陷入深深的悲伤之中;细密的衣褶遮住了她厚实的双肩,面罩却衬托出姣美的面容。圣母的表情是静默而复杂的,不仅倾泻了无声的哀痛,也不只是圣母充满哀思的祈祷,它已经大大超出了基督教信仰所饱含的内容,这是一种洋溢着人类最伟大最崇高的母爱的感情。


作品采用了稳重的金字塔式的构图,圣母宽大的衣袍既显示出圣母的四肢的形状,又巧妙地掩盖了圣母身体的实际比例,解决了构图美与实际人体比例的矛盾问题。基督的那脆弱而裸露的身体与圣母衣褶的厚重感以及清晰的面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统一而富有变化。雕像的制作具有强烈的写实技巧,作者没有忽略任何一个细节,并对雕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打磨,甚至还使用了天鹅绒进行摩擦,直到石像表面完全平滑光亮为止。这一切都赋予了石头以生命力,使作品显得异常光彩夺目。米开朗基罗还将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刻在了雕像中圣母胸前的衣带上。作品一经展出,立即轰动了整个罗马城,从此便与作者的名字一起成为了艺术史册中光辉的一页。


大卫


云石雕像,像高 2.5 米,连基座高 5.5 米,创作于公元 1501~1504 年,现收藏于佛罗伦斯美术学院。


米开朗基罗生活在义大利社会动荡的年代,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对所生活的时代产生了怀疑。痛苦失望之余,他在艺术创作中倾注着自己的思想,同时也在寻找着自己的理想,并创造了一系列如巨人般体格雄伟、坚强勇猛的英雄形象。《大卫》就是这种思想最杰出的代表。大卫是圣经中的少年英雄,曾经杀死侵略犹太人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亚,保卫了祖国的城市和人民。米开朗基罗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在这件作品中,大卫是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壮士形象。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左手拿石块,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着,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线的远处搜寻着敌人,随时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大卫体格雄伟健美,神态勇敢坚强,身体、脸部和肌肉紧张而饱满,体现着外在的和内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视着前方,表情中充满了全神贯注的紧张情绪和坚强的意志,身体中积蓄的伟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与前人表现战斗结束后情景的习惯不同,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人物产生激情之前的瞬间,使作品在艺术上显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态似乎有些像是在休息,但躯体姿态表现出某种紧张的情绪,使人有强烈的“静中有动”的感觉。是用整块的石料雕刻而成,为使雕像在基座上显得更加雄伟壮观,艺术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头部和两个胳膊,使的大卫在观众的视角中显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满了巨人感。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不仅如此,《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作者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


“凿出你心中的大卫”


有一次记者问米开朗基罗:“您是如何创造出《大卫》这样的巨作的?”他答道:"很简单,我去采石场,看见一块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卫。我要做的只是凿去多余的石头,去掉那些不该有的大理石,大卫就诞生了。"这个故事讲出了幸福课的精髓,即凿去多余的石块,摆脱限制、阻碍或是对失败的恐惧这些多余的、妨碍我们成功的因素,正如梭罗所说:"减法比加法更能使灵魂成长"。减法包括除去那些阻碍我们发挥潜能的限制,充分地发挥我们天生就有的潜能。


《昼》《夜》《晨》《暮》


为美第奇家族的陵墓所作的大理石雕像,米开朗基罗创作于公元 1520~1534 年,现位于佛罗伦斯圣洛伦佐教堂新圣器室。


佛罗伦斯巨头美第奇家族的陵墓位于圣洛伦佐教堂的一座小礼拜堂内,断断续续地前后施工长达 15 年之久。捉着为这座陵墓制作了几尊著名的雕像,成为他创作盛期最后阶段的作品。


昼《 昼》:似乎是一个未完成的男性人体雕像,他好像刚刚从睡梦中被惊醒醒,右手在背后支撑着身体,眼睛圆睁着,正越过自己的肩头向前方凝视着第二张夜。


《 夜》:是一个身材优美的女性,但身体的肌肉松弛而无力,她右手抱着头,正在深深地沉睡着,脚下的猫头鹰象征着黑夜的降临,枕后的面具则象征着恶梦缠身,她似乎已经精疲力尽,只有在梦境中才能得到安宁。



晨 《晨》:的形象是处女的化身,她丰满而结实,全身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和光辉,似乎正从昏睡中挣扎着苏醒过来,但没有欢乐,只有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暮《 暮》:被表现成为一个强壮的中年男子,他松弛的肌肉无力地下垂着,上了年纪的脸上沉浸在平静的反醒中,或许是由于苦闷而在发呆。这四个人物形象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感,他们辗转反侧,似乎是为世事所扰,显得忧心忡忡,既象征着光阴的流逝,也代表着受时辰支配的生与死的命运。


美第奇家族陵墓和其雕塑作品是纪念碑式的杰作,同时也是米开朗基罗艺术生涯中重要的转折点。尤其是这四件雕像所表达出的不安、紧张以及带有辛酸的屈从,正是作者心灵深处真实写照。作者面对处于动荡之中的义大利现实社会,人文主义的理想破灭了,他的思想开始变得深沉和苦闷,作品中留下的只有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感伤。这些雕塑作品表示义大利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并成为后来“样式主义”美术作品的先驱。


《垂死的奴隶》,《被缚的奴隶》


《垂死的奴隶》,云石雕塑,高 229厘米,现收藏于法国巴黎罗浮宫内。


《垂死的奴隶》两眼紧闭,似乎不是在迎接死亡,好像是在休息。他那安详的脸上,没有垂死挣扎的痕迹,也没有因痛苦而造成的痉挛,却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平静和陶醉,仿佛是一种摆脱了苦难的昏迷。他左手支撑着头部,右手扶在胸前,好像刚刚经历过严酷的折磨,精疲力尽,正在进入一种解脱的状态。


《被缚的奴隶》,云石雕塑,高 215厘米 ,米开朗基罗创作于 1513~1516 年,现收藏于法国巴黎罗浮宫内。


《被缚的奴隶》与《垂死的奴隶》相比明显是另一种风格。他如公牛一样健壮的身体呈螺镟形强烈地扭曲着,似乎正在力图挣脱身上的绳索,虽然双臂被反绑着,但全身的肌肉都紧绷着,让人感到那里蕴含着无比强大的反抗力量,相比之下,身上的绳索则显得那么脆弱无力,似乎仅仅成了装饰品。他的头高昂着,紧闭着嘴唇,眼睛圆睁着,眼神中流露出反抗的愤怒和坚强不屈的意志。


这两尊奴隶雕像都是用来装饰陵墓的,最早的目的是来象征死者的权威,但在这里却变成了作者自己思想的真实写照。雕像中的奴隶都被塑造成了渴望自由和解放的强壮青年,都有着年轻而健美的体魄。


这两尊雕像表现的仿佛不是奴隶,而是两个英勇的斗士,人的尊严达到了完美地体现。当时作者一直被迫为教皇和城市的统治者们服务,而作为一个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艺术家,他与他自己作品中的人物一样具有一种被压抑、被束缚而渴望解脱的痛苦,和实现理想的要求。作者不仅为处于动荡的祖国忧心忡忡,同时还苦于摆脱不了为统治者服务的命运-这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的普遍遭遇。他的精神空间是窒息的,只能在相对自由的艺术创作中发泄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寻求精神上的解放。他曾写到:“……在这样奴隶般和这样寂寞无聊的条件下,在斜路上,在极端的精神疲乏中,我应该雕刻自己神圣的制作……”。后来由于势态的变更,作者的思想变得深沉而苦闷,再也没有创造出类似这两件作品那样充满生命力的雕刻。


《摩西》


《摩西》云石雕像,高 255 厘米,米开朗基罗创作于公元 1515~1516 年,现位于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实际存于罗马的圣彼得镣铐教堂“Saint Peter in Chains”)。雕像中的摩西是一位体格强健的老者,头上长有象征“神”的一对犄角,身穿薄薄的无袖上衣,红肿的衣褶搭在两膝间。他双臂肌肉发达,手上青筋暴露,仿佛积蓄着无穷的力量。他一手抚弄着长及腰间的胡须,一手扶着刻有《十诫》的法版,头强烈地向左侧扭动着,威严而冷峻的双眼圆睁着,怒目而视,神情紧张,脸上充满了警觉的敏感。虽然是在坐着,但整个身体的姿势呈现出强烈的动感,左脚向后伸出,好像马上要站起来。虽然怒气冲天,但作为一个以色列人的精神领袖,他又必须尽力克制自己的情绪,所以表现出一种异常复杂的心理状态。他是一个悲剧性英雄人物的典型形象,仿佛大自然最本质力量的化身,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中包含着艺术家对祖国命运的高度关注,和对人的尊严的无上崇敬,是作者人文主义思想的结晶之作,也被西方艺术评论家认为是作者最成功的雕像之一。


《布鲁特斯胸像》


布鲁特斯胸像大理石雕像,高 74 厘米,米开朗基罗创作于公元 1537~1538 年,现收藏于佛罗伦斯国立美术馆。


布鲁特斯是罗马共和时期的第一任行政长官(公元前509年),驱逐了罗马王政时代的最后一位国王高傲者塔克文,是罗马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有着光明磊落的性格,在历史上,是一个维护民主,不徇私情,大公无私的执政官形象,为了维护共和,亲自审判处死了自己参与叛乱的两个儿子。作者选择他为刻画对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雕像中,布鲁特斯身披古罗马长袍,脸向左侧有力的转动着,嘴角紧闭着,专注的眼神凝视着前方,面部神情表现出勇敢、公正、机智、坚定和决不妥协的英雄气概,显示了面对严酷现实所具有的大无畏精神。如果说作者的《大卫》和《摩西》都是完美的理想化英雄化身,那么这尊《布鲁特斯胸像》则可以认为是现实中的实实在在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英雄形象,具有一种行动的意志力和内在的精神力量。雕像的头部并没有像作者的其他作品一样经过细致的打磨,这反而更赋予了英雄人物以粗犷的性格,增加了雕像的现实感。这件作品是作者晚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体现了作者对现实中能够拯救祖国的英雄的渴望。


个性之谜


米开朗基罗 像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有人认为他之所以终生未婚,是由于其貌不扬,导致他有很强烈的自卑情结。在文艺复兴这么一个讲究容貌漂亮和仪容的时代,米开朗基罗是个最不受人喜欢的人物。他中等身材,双肩宽阔,躯体瘦削,头大,眉高,两耳突出面颊,脸孔长而忧郁,鼻子低扁,眼睛虽锐利却很小。可以说,他的长相非常糟糕,不讨人喜欢。


米开朗基罗终身未娶,不少人据此推断他喜欢男人,恰好达·芬奇也有此倾向。说米氏是同性恋者并非空穴来风,他确实不怎么爱女人,甚至无法在有女人的屋里多停留。他的雕绘中也有女性内容,却从未涉足过娇媚的少女题材,绘制的都是丰腴、成熟的女体,呈现出接近男性的力度,据说米氏即便在绘画女体时,用的也是男性模特。


他与多个男模特有过情感纠葛,为他们写下了众多诗篇。比如他曾花去整整一年时间在早夭、漂亮的布拉奇之墓上刻下诗句:“我卑微的尘躯不再享有,你的迷人的脸庞与美丽的双眼,但任何力量都抹不掉你我共枕相拥时,两个灵魂相融所迸发的火焰。”而最得他倾慕的无疑是罗马贵族托马索·卡瓦切里。


1532 年秋天,23 岁的卡瓦切里在圣安杰洛与米开朗基罗初次见面。他翩翩的风度、高贵的姿容立即吸引了米氏对男体的敏感与热爱近乎痴狂,这也令我们有幸看到《大卫》、《摩西》、《奴隶》组像、《创世记》等一系列惊人之作。


见到卡瓦切里的几个月内,米开朗基罗画出了他最好的几幅素描,其内容全部来自希腊神话,有驾驶金马车的法厄同,有被秃鹫不断啄食肝脏的提图斯,有为宙斯斟酒的美少年噶尼墨得斯。为美第奇礼拜堂制作朱理亚诺公爵雕像时,米氏所雕的面部是卡瓦切里的脸孔,他对他的眷恋,由此可见一斑。诗歌中,米氏更将对方的名字比做他赖以生存的食物,接着又写道:“不……食物只营养我的身体,你的名字却滋润我的身体和灵魂,使它们充满快乐,只要有你在我心中,我不再感到悲哀,也不惧怕死亡。”


英俊的卡瓦切里也没有背叛艺术大师深切的情感付出,他始终是他忠诚的赞赏者。直到米氏弥留之际,卡瓦切里仍守在他床前。


米开朗基罗代表了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


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米开朗基罗六岁时丧母,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的家里,因此从小就对雕塑发生兴趣。父亲送他进拉丁文与希腊文学校学习,但是他学画画,父亲训斥也无用,十三岁进入佛罗伦斯画家画室学画;1489 年转到另一个画家学雕塑。后来当上美术学校的学生兼助手。那里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人文主义学者集中的地方。在那里干了十四年,在思想和艺术上被培养成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二十四岁作为雕塑家开始从事创作,制作了著名的《大卫》和《圣家族》,在为教皇在梵蒂冈的西斯廷小教堂画壁画时,用了四年时间凭一个人在五百多平方米的天顶上画了三百四十三人,如此宏大的工程,虽然找来一些人作助手,最后中意的只有一个调制颜料干杂活的。


米开朗基罗画的这些巨人充满超人力量,善于表现丰富的运动,并达到戏剧性高潮。人们从中感受到的是对人类的庄严颂歌。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专搞建筑。他的作品雄壮宏伟,但不喜欢女性作品,“除非她很好看”。因此他所画的女性也具有男性的气质。一生未婚,纯讲精神而不涉及肉体。他在孤独中奋战了一生。


作者简介 · · · · · ·

纪德


Gide, Andre(-Paul-Guillaume)


(1869.11.22,法国 巴黎~1951.2.19,巴黎)


纪德,油画,劳伦斯(P. A. Laurens)绘于1924年;现藏巴黎国立现代美术馆。


法国作家、人道主义者和伦理家,获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纪德是家中的独子,父亲为胡格诺派的农家子弟,母亲出身天主教家庭,却受基督教新教教育。8岁那年父母亲送他到巴黎读书,但因患神经衰弱症,不时发病,学业受阻。1880年父亲去世,管教纪德的责任便落在严峻的母亲身上。他留在家里,由冷漠的私人教师和母亲的女家庭教师教他读书。后再回校就读,于1889年通过中学毕业考试,并决定以写作、音乐和游历为生。处女作《凡尔德手记》(Les Cahiers d'Andre Walter,1891)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探讨年轻人不安的内心世界。同他后来大多数的作品一样,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作自白式的叙述。纪德日后便是以这种叙述手法成名。


象征派时期


1891年作家卢维(Pierre Louys)介绍纪德参加诗人马拉美(Stephane Mallarme)的“星期二晚会”。这晚会是法国象征派活动的中心。因此有一段时间纪德颇受象征派的美学理论影响,《纳西瑟斯》(Narcissus,1891)、《于里安游记》(Le Voyage d'Urien,1893)和《情侣的企图》(The Lover's Attempt,1893)是这时期的作品。1893年,为了摆脱基督教新教严谨的教养所加在身上的约束,他首次作北非之旅。阿拉伯人的天地和阿拉伯人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帮助他摆脱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交习俗和两性习俗。这种叛离虚伪的社会的心智使他逐渐发觉自己有同性恋的倾向。散文诗《地粮》(Les Nourritures terrestres,1897)反映的便是纪德个人所得到的解放∶不再害怕有罪并追随自己的意愿,不管这意愿多么与习俗相背。但回到法国以后,摆脱习俗后的轻松感却在令人窒息的巴黎沙龙中烟消云散。讽刺巴黎沙龙的作品《沼泽》(Marshlands,1894)是一篇寓言故事,叙述一群动物长久住在黑暗的洞穴里,因久不用眼力而告失明。1894年纪德再次到北非,在那里遇到了王尔德和道格拉斯(Alfred Douglas)爵士,他们鼓励他承认自己是天生的同性恋者。后来他因母亲患病,又回到法国。1895年5月母亲病逝,10月他同表姐马德琳(Madeleine)结婚。1896年,27岁的他当选为拉罗克(La Roque)自治市的市长。他尽忠职守,但也设法写完《地粮》。1897年出版《地粮》,但一败涂地。不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本鼓吹每个人完完全全的表达自己的书,立即引起战后一代的反应,成为纪德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的作品。


大创作时期


《被误绑的普罗米修斯》(Le Promethee mal enchaine,1899)是纪德再次以讽刺文体写成的作品,也是他最后一次探讨人类追寻个人价值的问题。接下来的著作标志着他大创作的开始。《背德者》(L'Immoraliste,1902)、《窄门》(La Porte etroite,1909)、《田园交响曲》(La Symphonie pastorale,1919)等书中对人际关系所产生的问题的处理,反映了纪德一心想调和婚姻关系的企图。这种以作品的处理方式和文体来配合他关心的心理问题的手法,标志着纪德在创作上的一大跃进。《背德者》和《窄门》以散文写成,纪德称这种文体为“叙事”(recit),这是一种故意简化却带有浓厚讽刺意味的故事,叙述者以第一人称陈述听起来好像平淡无奇的往事,从而揭发人生中固有的是非意义含糊的情境。这两部作品表现了古典作品的结构,并且文体精简。就在这段时期里,纪德发现他对妻子的爱很难同他对自由和各种生活尝试的需要调和起来。《梵谛冈的地窖》(Les Caves du Vatican,1914)是他转入大创作第二期的代表作。他称这部著作为傻剧(sotie),即一种讽刺剧,以不依惯例、诙谐的叙事方式处理愚笨或疯狂的人物。这部小说反对教权,因此成为纪德第一部受到强烈抨击的作品。20世纪初期纪德便以文学批评家知名;1908年他是创办《法国文学评论》的前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先后服务于红十字会和军人疗养院,也从事为难民寻找避难所的工作。1916年回到卡佛维尔(Cuverville),再度开始写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深了他的苦闷。1916年初他开始写第二册《日记》,记录了他寻求信仰,但在天主教和新教之间进退两难,最后决心贯彻自己的伦理观,排除罪恶感以体现真正的自我。为了反省自己的过去,他开始写自传《如果麦子不死》(Si le grain ne meurt,1926),描绘他从童年到结婚的生活。这是一部伟大的自白式文学作品。从决定开始写自传到1918年完成《哥丽童》(Corydon)为止,他终于获得内心的平和。这本书出版于1924年,但为他招来灾祸,甚至最亲近他的朋友也攻击他。1926年《伪币制造者》(Les Faux-Monnayeurs)出版,他把这部书列为唯一的长篇小说,意指它的构想、范围和视野都比其作的著作来得广大。这是一部结构最复杂的小说,处理的人物为一群学童的亲属和老师,而这些学童无论在课堂里或课堂外都受到不良的影响。纪德也藉不连续的场景和事件将他最喜爱的主题一一呈现出来,这都十分接近日常生活的真正面貌。1925年他启程前往法属赤道非洲,回来时发表了《刚果记行》(1927),批评法国殖民政策。纪德晚年对人类充满了客观的关切之情。这种情感藉他在这时参与的政治活动表现出来。他拥护受害人和被遗弃的人,为罪犯争取更人道的环境、为妇女争取平等。他一度信仰共产主义,于1936年启程拜访苏联,回国后发表了《从苏联归来》(Retour de l'U.R.S.S.,1936)和《从苏联归来的反省》(Retouches a mon retour de l'U.R.S.S.,1937),表达了他的失望。


晚年作品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纪德开始了解传统的价值,也开始重视过去。1941~1942年他为《费加罗报》(Le Figaro)写了一系列虚构的访问记,表达他新的自由观,认为绝对自由既毁灭个人又毁灭社会,自由必须与传统的纪律相联系。1942年起到战争结束之时,他一直住在北非,并且在那里写完《忒修斯》(Theseus)。忒修斯凭藉传统的线索回到阿里阿德涅(Ariadne)身边,纪德凭藉同一线索认识了过去的价值。他于1947年6月荣获牛津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1月获诺贝尔文学奖。1950年出版《日记》的最后一册,这一册记录了他到80岁生日为止的生活。纪德所有的著作,都能显现他复杂性格中的某一面。从1889年起开始记的《日记》最能表现他的特性。这是一册独一无二的作品,记录了他60多年来的经历、感想、爱好的事物和摆荡于是非之间的时期。出版了这册日记之后,他决心不再写日记。纪德毕生着重自觉、诚实的个人,认为这样的人才是群体道德和个人道德的标准。他所著重的这一点透过他对文学、社会、政治等问题宽容和开明的见解,表达得更为完整。大多数时候他是个引人争议的人物,加上他不顾传统的道德标准,公然支持个人行动自由的呼吁,长期被视作革命分子。在他去世以前才被公认是继承法国古典传统的人道主义者和伦理家。他正直崇高的思想、和谐纯正的风格,使他与法国文学大师并列。


目录 · · · · · ·

内马尔晚期风格

台北巴赫厅见闻录

(剧本 奔驰于草原上的狼)

世界史

----------------------------------------

1189年 新春 崔恩克在德国建立了台北巴赫厅。

1192年 春 神圣罗马帝国的亨利希六世成为新国王。

1192年 冬 神圣罗马帝国败给台北巴赫厅,被灭亡。

1194年 春 花剌子模在波斯建设伊斯法罕。

1195年 盛夏 阿拔斯朝败给阿育布朝,被灭亡。

1197年 秋 西夏的李纯佑成为新国王。

波兰的雷歇克成为新国王。

1198年 夏 两西西里王国的特历欧.密卡叶娄成为新国王。

1199年 新春 克烈的亦剌合桑昆成为新国王。

1199年 春 台北巴赫厅的纪卜心成为新国王。

本国史

----------------------------------------

1189年 新春 崔恩克在德国建立了台北巴赫厅。

1189年 夏 在朱国珍发明了火药。

在朱国珍发明了震天雷。

在朱国珍发明了木版印刷。

在朱国珍发明了活版印刷。

1190年 新春 朱国珍这座城被称为“鱼米之乡”,很繁荣。

朱国珍这座城被称为“畜牧之都”,很繁荣。

朱国珍这座城被称为“武器之都”,很繁荣。

朱国珍这座城被称为“军事之都”,很繁荣。

朱国珍这座城被称为“港城”,很繁荣。

朱国珍这座城被称为“建筑之都”,很繁荣。

朱国珍这座城被称为“学问之都”,很繁荣。

朱国珍这座城被称为“艺术之都”,很繁荣。

朱国珍这座城被称为“医学之都”,很繁荣。

朱国珍这座城被称为“贸易之都”,很繁荣。

把能臣 力得拉夫特迎为王室的女婿。

1192年 新春 能臣 丁威仁长大成人。

能臣 王信长大成人。

能臣 甘子建长大成人。

猛将 伍季长大成人。

能臣 吴东晟长大成人。

能臣 李长青长大成人。

能臣 李俊东长大成人。

猛将 林达阳长大成人。

猛将 林德俊长大成人。

能臣 柯嘉智长大成人。

能臣 胡又天长大成人。

1192年 春 攻击神圣罗马帝国的科伦。

1192年 夏 在朱国珍发明了三轮休制。

1192年 冬 攻击神圣罗马帝国的热那亚。

1194年 新春 国王崔恩克被称为“南风的王”。

从敌国威尼斯共和国的军队中保卫热那亚。

1194年 秋 和挪威缔结同盟。

1197年 新春 猛将 林志远长大成人。

能臣 林泰玮长大成人。

1197年 秋 和匈牙利缔结同盟。

1198年 新春 把重镇 艾蜜莉迎为王室的女婿。

把重镇 腓特烈大帝迎为王室的女婿。

把重镇 杰斯秦斯基迎为王室的女婿。

1199年 新春 和波兰结成姻亲。

把能臣 纪卜心迎为王室的女婿。

1199年 春 国王崔恩克去世后,由纪卜心继承王位。

战史

----------------------------------------

1192年 春 攻击神圣罗马帝国的科伦。

以庞大的战力取胜。

敌将纠尔拔而特成为部下。

得到战利品轮休制。

得到战利品有轮犁。

得到战利品铠甲。

得到战利品湿绘壁画。

1192年 冬 攻击神圣罗马帝国的热那亚。

以庞大的战力取胜。

神圣罗马帝国成为我国国土的一部份。

敌将兀果酪西成为部下。

得到战利品洋弩。

得到战利品英雄传。

得到战利品算盘之书。

得到战利品盖仑医书。

1194年 新春 从敌国威尼斯共和国的军队中保卫热那亚。

1194年 秋 和挪威缔结同盟。

1197年 秋 和匈牙利缔结同盟。

1199年 新春 和波兰结成姻亲。

文化史

----------------------------------------

1189年 夏 在朱国珍发明了火药。

在朱国珍发明了震天雷。

在朱国珍发明了木版印刷。

在朱国珍发明了活版印刷。

1190年 新春 朱国珍这座城被称为“鱼米之乡”,很繁荣。

朱国珍这座城被称为“畜牧之都”,很繁荣。

朱国珍这座城被称为“武器之都”,很繁荣。

朱国珍这座城被称为“军事之都”,很繁荣。

朱国珍这座城被称为“港城”,很繁荣。

朱国珍这座城被称为“建筑之都”,很繁荣。

朱国珍这座城被称为“学问之都”,很繁荣。

朱国珍这座城被称为“艺术之都”,很繁荣。

朱国珍这座城被称为“医学之都”,很繁荣。

朱国珍这座城被称为“贸易之都”,很繁荣。

1192年 夏 在朱国珍发明了三轮休制。

1193年 新春 1192年度 战斗评价 攻防 6 / 总计 2

1192年度 将军评价 人材 116 / 录用 2

1192年度 设施评价 维持 45 / 建设 0

1192年度 文化评价 文化度 200 / 宝物 23

1192年度 交流评价 交易 0 / 外交 0

1192年度 血缘评价 繁荣 22 / 妃子 0

1194年 新春 国王崔恩克被称为“南风的王”。

1198年 新春 1197年度 战斗评价 攻防 8 / 总计 3

1197年度 将军评价 人材 129 / 录用 0

1197年度 设施评价 维持 63 / 建设 0

1197年度 文化评价 文化度 199 / 宝物 23

1197年度 交流评价 交易 0 / 外交 2

1197年度 血缘评价 繁荣 25 / 妃子 0

国王史

----------------------------------------

崔恩克 (~1199)

被称为“南风的王”

殁于1199年

有19个小孩。

是位稀有的政治家及天生的名将,且拥有出类拔萃的才智。

能巧妙地运用各式各样的兵种,为第一流战将。

学习了关于政治方面的所有技能,为国内外传说中的执政者。

在位中的战绩、全 3战 3胜 0分、国王战绩 0战 0胜

陈柏达

2022/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