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照顧者較少給予青少年肯定 團體倡用愛的語言增進家庭和諧 - 港聞 - 點新聞

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調查指照顧者較少給予青少年肯定 團體倡用愛的語言增進家庭和諧

香港小童群益會進行一項有關親子溝通、親子關係與家庭和諧的問卷調查,今日公布調查結果。(受訪者提供)

【點新聞報道】透過創新和不同形式的服務介入手法,加強兒童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讓親子均能享受優質的共處時間和家庭生活。鑑於現時實務普及應用的「五種愛的語言」(讚賞肯定、身體接觸、陪伴相處、贈送禮物、付出行動)缺乏實證研究,香港小童群益會在李錦記家族基金捐助下,推行「家 Channel」親子溝通計劃,並進行一項有關親子溝通、親子關係與家庭和諧的問卷調查,今日(14日)公布問卷調查結果。

香港小童群益會在 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期間進行《親子溝通、親子關係與家庭和諧》調查,透過問卷訪問504位,8至18歲的青少年及其非受薪照顧者,了解青少年與照顧者的親子溝通情況,以探討青少年與照顧者溝通的現況,希望對照顧者、社會服務及大眾帶來啟示,促進親子善意溝通,增進親子關係與家庭和諧。

香港小童群益會總幹事劉翀分析《親子溝通、親子關係與家庭和諧》調查結果。(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調查結果顯示,孩子的年齡越大,照顧者使用愛的語言的頻率越低。在「五種愛的語言」中,照顧者與孩子溝通時最頻繁使用「付出行動」,例如為孩子準備飯菜,以及最少使用「讚賞肯定」,如家長對孩子說:「你對我很重要」。調查亦顯示,父親比母親更少對孩子使用愛的語言,以及父親認為自己所表達的愛的語言比青少年認為所接收的多。

而「照顧者對青少年」使用暴力語言的頻率,與「青少年對照顧者」使用暴力語言的頻率呈正向關係。「照顧者對青少年」使用暴力語言的頻率比「青少年對照顧者」使用暴力語言的頻率更高。此外,無論是青少年最想聽到或最不想聽到的說話,都是最多青少年聽過照顧者對自己說,及最多照顧者表示自己曾對孩子說過的話。

「家 Channel」的表達藝術治療師江卓姿女士亦分享曾經輔導過的親子個案。16歲的Yellow因受情緒問題困擾參加了「家 Channel」親子溝通計劃的輔導服務,在治療師的開導下,她逐漸敞開心扉,分享自己的感受、以及逃避與父母對話的原因。在輔導的過程中,治療師以「多感官模式」介入,透過表達藝術治療協助Yellow抒發情緒,並邀請其父母一同進行親子聯合輔導,認識情緒調節的重要性,同時鼓勵他們表達感受,一起拆解親子溝通上的誤會。

針對調查結果,香港小童群益會給出幾點建議。(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針對調查結果,香港小童群益會給出幾點建議。首先要認識語言的力量,青少年能透過觀察、模仿照顧者的行為及語言進行學習。所以家長可從建立善意溝通入手,鼓勵讚賞、認同及肯定孩子,一方面樹立青少年的信心,推動他們推動克服困難及發展自己的潛力;另一方面增進親子親密感。其次,在親子衝突中,家長可以嘗試先停一停,為雙方制定一個冷靜期,待雙方的情緒冷靜下來開展理性對話。由家長以身作則減少使用暴力語言。除此之外,還可以加強社區服務與學校教育,從在不同層面推廣親子善意溝通,讓親子養成溝通習慣,建立互相信任且親密的親子關係,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點新聞記者鄭洢林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調查指照顧者較少給予青少年肯定 團體倡用愛的語言增進家庭和諧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