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腫脹 | 「大頸泡」?「甲亢」? 「甲減」? 中醫角度淺談甲狀腺疾病 - -仁濟醫院 | healthyD.com
主頁 >  專家解碼 >  甲狀腺腫脹 | 「大頸泡」?「甲亢」? 「甲減」? 中醫角度淺談甲狀腺疾病

甲狀腺腫脹 | 「大頸泡」?「甲亢」? 「甲減」? 中醫角度淺談甲狀腺疾病

仁濟醫院
-
日期: 2024-05-17

甲狀腺腫脹-大頸泡-甲亢-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甲減-甲狀腺功能減退症-中醫-仁濟醫院

如果突然發現自己頸前腫大,甚至壓住氣管,影響呼吸,可能患上了俗稱的「大頸泡」的甲狀腺疾病。這類甲狀腺疾病常見於四十歲以上人仕,但事實上不論男女老幼都可能會出現甲狀腺腫大。如不幸患上,先無需緊張,不妨花少少時間閱讀以下文章,嘗試了解一下甚麼是「大頸泡」,應該如何預防和治療。

「大頸泡」很多時候是因自身甲狀腺分泌功能紊亂而導致,不論甲狀腺素分泌過多(甲亢)或甲狀腺素分泌不足(甲減)都可能會引致甲狀腺結節腫大的情況。患者除了頸部腫脹或有腫塊外,嚴重者更會令咽喉受壓迫,甚至出現呼吸和吞噬困難。但只要對症下藥,病症自然迎刃而解。

中醫如何看待甲狀腺疾病(甲狀腺腫脹、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及甲狀腺功能減退症)?

在中醫角度上,此類甲狀腺疾病可歸納為「癭」的範圍。癭病的病因可與情志不暢、水土因素、先天遺傳、外感病邪等因素有關,例如都市人壓力過大、缺乏碘質及先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的作用下,人體臟腑經絡功能失調,就會導致氣滯、血瘀、痰凝結聚於頸部形成「大頸泡」。由於成因不一,中醫通常會跟據患者的症狀來辨證論治,對症下藥。以下是一些臨床上常見的情況:

甲亢症

1. 單純性甲狀腺腫 (氣癭 - 肝鬱痰凝)

症狀:患者頸前結喉處漫腫,一側或兩側可及多個結節,光滑質軟不痛,隨吞咽動作而上下移動。腫塊大時可壓迫氣管、食管而引起如呼吸困難、吞咽不利、聲音嘶啞,苔薄膩,脈弦滑等症狀。

治療:以中藥理氣化痰、消癭散結,例如四海舒鬱丸加減。常用藥物為海藻、昆布、浙貝母、夏枯草、牡蠣等。

 

2.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甲亢)

診斷:陰虛火旺致氣結、瘀血、痰火壅結於頸前

症狀怕熱、心跳過快、易怒、失眠,以及消瘦等症狀

治療:以中藥育陰潛陽降火,例如知柏地黃丸加減。常用黨參、麥門冬、五味子、熟地、山茱萸、菟絲子、女貞子、何首烏、知母、鱉甲等。

 

3.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 (甲減)

診斷:「虛勞」,多因脾腎陽氣不足,兼夾痰濕血瘀

症狀:患者會有心跳緩慢、體重增加、反應遲緩、情緒不穩、怕冷、便秘等症狀

治療以中藥健脾益腎,例如參芪附桂湯合腎氣丸加減。常用黨參、黃芪、附片、桂枝、淫羊藿、枸杞子、甘草、茯苓、丹參、白術、澤瀉等。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甲亢-甲狀腺癌-原因-診斷-CancerCare.hk

甲狀腺疾病的預防

親朋聚餐,應節酬酢,各種場合,少不了進食一些堅果和應節食物,例如杏仁、腰果、核桃、胡桃、大蒜、羊肉、龍眼等,這些均屬於熱性食物,加上應酬時的茶、咖啡、酒、辛辣食物都屬於刺激性食品,這些都可能誘發「大頸泡」,應避免攝取過多。此外,甲狀腺疾病與碘攝入量息息相關。碘攝入不足的患者跟據指示適當服用碘質含量較高的食品或中藥即可,如海帶、昆布、海蝦、蠔、蛋等。相反,攝取過多的碘亦會影響甲狀腺功能。

據世界衞生組織及中國營養學會營養素參考攝入量的建議,健康成人每天可攝入150-600微克的碘,我們平時不用刻意採取低碘或高碘飲食。不過,一些甲亢、甲狀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等患者則需要留意碘的攝取量。

碘食物-甲狀腺腫脹-大頸泡-甲亢-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甲減-甲狀腺功能減退症-中醫-仁濟醫院

在甲狀腺疾病的預防中,調暢情志,時時保持精神愉快、適當運動、保持充足的睡眠,都是有利於緩解甲狀腺症狀的有效手段。以下是一些可預防甲狀腺疾病的簡易茶飲,大家可以跟據體質選用。

甲狀腺茶療推介

  1. 菊花10g,夏枯草10g,煎水代茶飲。有清肝散結的功效。
  2. 沙參15g,浙貝母15g,百合10g。加冰糖煎水代茶飲。以養陰清熱,散結消瘰。

甲狀腺惡性腫瘤早期症狀

甲狀腺結節腫大可分為良性及惡性,雖然惡性結節發生的機率較低,但惡性結節可能是甲狀腺惡性腫瘤的早期症狀,而且症狀不明顯,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很容易被忽略。所以「大頸泡」患者往往需要針對甲狀腺進行抽血、超聲波或檢查穿刺抽驗,瞭解結節或腫塊的性質及疾病背後的成因。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懷疑自己出現甲狀腺結節腫大或任何疑慮,應盡早尋求醫生建議或到中醫診所諮詢註冊中醫師意見。

 

撰文:

高永樑 註冊中醫師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學士

仁濟醫院—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葵青區)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中醫師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2842次閱讀
Loading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