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師大將57年前採集民謠 修復後贈還原住民部落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7日電)台灣學界曾於1967年發起民歌採集運動,其中一套完整盤帶保留在德國,2013年贈還台灣。台灣師範大學完成轉檔保存和考據,近年陸續將歌謠贈還原住民部落,協助傳統歌謠的傳承。

台師大今天舉辦發表會,由牡丹排灣族及知本、下賓朗部落的卑南族歌者,演唱部落古謠,象徵台師大近年將古謠種子「種回」部落,帶動語言與文化的復振。

根據台師大提供的資料,音樂學界人士於1967年發起「第一次民歌採集運動」,由史惟亮、許常惠共同籌劃,一共採得錄音盤帶56捲,涵蓋大量台灣本土音樂和原住民族歌謠。

這批資料因為當年政治氛圍、潮濕氣候等等因素,在國內保存的檔案殘缺不全。好在當初史惟亮的瑞士友人歐樂思(Alois Osterwalder)捐助採集運動,在他工作的德國波昂東亞研究院內,也保留下來一套完整的錄音盤帶,並於2013年贈還台灣。

台師大音樂數位典藏中心隨後將56捲盤帶,陸續轉錄成今天可聆聽的聲音載體,並從2016年開始,由民族音樂所師生帶回部落,翻譯歌詞、尋找歌者、研究歌謠背景及分析音樂素材。歐樂思也無私同意將轉檔後的聲音,贈還給部落。

台師大指出,原先由歐樂思保存的56捲原始盤帶,已由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妥善珍藏。台師大則將修整後的聲音出版成專輯,目前已公開260首歌謠。

其中最新的第8張專輯,涵蓋5個部落(巴布麓、南王、初鹿、知本、下賓朗,都是卑南族)50名歌者的135首歌謠,是分量最大、內容最多的一張,主要是當年採集者史惟亮,為了進行部落間的比較研究而精心採集。

原住民族委員會近年也挹注經費,專輯出版後在部落舉行音樂發表會,鼓勵年輕一代在耆老面前,演唱50多年前錄製的歌謠,象徵世代的傳承。

台師大校長吳正己表示,感謝師生願意花時間研究,也感謝族人願意一起來演唱這些長輩、祖先們流傳下來的音樂,「台灣土地上的語言和文化,都要非常、非常地珍惜。」(編輯:陳政偉)113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