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念鍛造一個純粹的“人”

用信念鍛造一個純粹的“人”

——紀念李鑫烈士犧牲95周年

作者:余紅    發布時間:2024-05-13    來源:雲南日報
分享到 :

1929年5月16日,在雲南蒙自, 一位優秀的共產黨員、革命志士倒在國民黨反動派的屠刀之下,他就是中共雲南黨組織的創始人、雲南工農運動開拓者李鑫,捐軀時年僅32歲。在短暫的一生中,他將自己寶貴的生命獻給了為國救民的共產主義事業,光輝業績感天動地﹔他以崇高的自我犧牲精神,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鮮明底色﹔他留下獨特的入黨誓詞:“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后種種猶如今日生﹔以前吃酒吃煙,今后重新做人”,用信念鍛造了一個大寫的“人”和一個純粹的“人”。

在中國共產黨的建黨偉業中,一大批雲南革命先驅以天下為己任,自覺投身到中國革命的大潮中,書寫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華章——李鑫即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在中國共產黨雲南地方史上開創了“三不朽”功業:中共雲南地方組織創始人、雲南農民運動的先驅、工礦運動的拓荒人。

雲南地方組織創建者

對光明鍥而不舍的向往、對真理如飢似渴的追求、對信念赴湯蹈火的踐行,是支撐李鑫豐盈人生的血肉骨骼,也是他堅守革命事業的精神內核。

1897年,李鑫在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城月望寨的一個農民家庭出生。在昆明讀書期間,他受到了進步思想的洗禮,激起了強烈的愛國熱情,萌發了救國救民的朴素願望。之后五四運動引發的強烈震蕩,更是極大地沖擊了李鑫的思想認知,為了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李鑫先后到南京、北京求學,尋求知識救國之路。在李大釗等革命先驅傳播馬列主義、開展革命活動的教育影響下,李鑫逐步認識到,中國隻有走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動員廣大人民群眾起來革命,消滅壓迫和剝削,才是唯一的出路。

對李鑫來說,對真理的追求就像人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一樣。在北京農業大學,在廣州大沙頭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學校政訓班和毛澤東主持的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都留下了他追求真理的足跡。李鑫一面如飢似渴地閱讀馬列主義著作,一面與雲南旅京學生王德三、王復生等一道,積極組織雲南旅外進步青年革命社團“革新社”(后改稱“新滇社”),並擔任革新社北京分社負責人,努力踐行革新社“團結雲南革命青年,砥礪訓練,鑽入社會的中心,作根本的、實際的改造”的宗旨,把“用革命的手段打倒軍閥與帝國主義者,及一切壓迫民眾的惡勢力,實現國民革命及真正的民主政治”作為奮斗目標。1925年,李鑫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馬列主義給李鑫指明了出路和方向,李鑫義無反顧地成為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將解放和拯救受壓迫的勞苦大眾作為自己一生為之奮斗的目標。理想信念常常具有超越肉體生命的強大力量。在1926年北京發生的“三·一八”慘案中,李鑫與“新滇社”其他領導人一起組織雲南旅京學生及北京農業大學學生,不懼反動政府的血腥鎮壓,參加了請願和示威游行。血的事實使李鑫認識到,隻有武裝的革命才能打倒武裝的反革命。

把一生交給黨,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1926年8月,李鑫帶著中共廣東區委授予的3項光榮使命:即籌建中共雲南黨組織領導雲南的革命斗爭、聯合各界人士推翻唐繼堯在雲南的反動統治、幫助建立雲南國民黨黨部,毅然回到雲南。為了在雲嶺高原點燃星星之火,李鑫像一個拓荒牛默默耕耘。他廢寢忘食,從一個一個地發展黨員開始,到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在雲南的第一個組織——中共雲南特別支部,僅僅用了3個月時間。中共雲南地方組織的創建,開辟了雲南人民徹底解放的道路,是雲南革命斗爭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件。

工農運動的“拓荒牛”

李鑫甘做工農革命的“拓荒牛”,他是雲南革命先驅者中最早發現農民運動偉大力量與重視農民運動的領導人,也是雲南農民運動的開拓者。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在白色恐怖的籠罩下,李鑫不顧個人安危,深入農村、工礦,開展黨的工作。在昆明附近的嵩明、宜良、路南、晉寧、昆陽等廣大農村,在滇南的蒙自、建水、文山等少數民族聚居區,在個舊錫礦、滇越鐵路沿線,都留下他奔波忙碌的身影,他把自己燃燒成一個火種,點燃人們希望之火,照亮人們前進的道路。

真正的共產黨員都是用特殊材料鑄成的。為了革命事業,知識分子出身的李鑫千方百計打入雲南工人最集中的個舊錫礦開展工人運動,以驚人的意志和毅力,將自己從一個文弱書生打磨成苦難的砂丁形象,秘密潛入個舊礦山,宣傳及組織革命工作。砂丁的工作、生活不如牛馬,每天要冒著生命危險像老鼠一樣出入礦洞背礦砂,每進出一次需要近3個小時,由於礦洞內缺氧,從礦洞爬出來時個個面如土色,精疲力竭。李鑫與礦工同吃同住同勞動,以各種方式接近工人,爭取他們的信任與支持,並編寫了大量歌謠揭露資本家的剝削壓迫,抨擊社會黑暗,訴說勞動人民的苦難,啟發礦工的階級覺悟。通過艱苦細致的工作,終於贏得工人們的愛戴和信任,不僅在個舊礦山發展了黨員,建立了最早的礦山黨支部,還在工人中組織了兄弟會,領導工人開展要求增加工資的罷工斗爭。曾擔任中共雲南臨時省委委員的吳少默感慨地說:“一個知識分子,為了革命決心那麼大,決心向工農學習,與工農相結合,鍛煉成與工農一樣,真是不簡單。我們當時都提出向李鑫同志學習”。

作為雲南工人運動的拓荒者,李鑫為黑暗的礦山帶去光明,播下革命火種,黨組織的建立更是像一個楔子打入了統治嚴密的個舊礦山,開創了雲南工人運動的新局面。

以崇高的人格鑄就革命豐碑

在閱讀有關李鑫的歷史資料中可以發現,凡是與李鑫有過接觸、打過交道的人,一談到李鑫,無不對這位革命者高尚人格的影響力表示稱贊。曾經與李鑫一起開展革命斗爭的馬逸飛說:“李鑫同志,是當年雲南地下黨內一般同志們公認的最優秀的黨員,模范黨員。”吳少默說:“李鑫同志,我個人認為他是一個完整無缺的共產黨員。……要怎樣來描寫、形容李鑫,不考慮自己,不怕一切,完全把自己貢獻給黨的事業,革命性很強,個人問題半點也沒有考慮。”徐克評價道:“我認為他(李鑫)是我們當時革命隊伍中最無私心雜念的一個好同志,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從不考慮個人的利益,整天踏踏實實地埋頭工作。他對革命忠誠,從不因為暫時的困難而喪失信心……李鑫同志真是那時期最好的一個同志。”

在讀書期間,李鑫是位成績突出、意志堅定、熱情開朗、樂於助人的優秀學生。成為教師的時候,他生活儉朴,教學認真而細致,對人態度謙和,學識豐富,積極宣講革命道理,善於引導學生進步。在領導農民運動時,李鑫深入農村調查研究,把農民當作自己的親兄弟,以通俗的語言、淺顯的道理向農民群眾指出擺脫被壓迫生活的方法。在個舊礦山從事工人運動期間,他關心工人疾苦,設法為工人醫治疾病,對工人展現了強烈的階級友愛和感情,年僅30出頭的李鑫被工人們親切地稱為“施大爹”。

1960年,小說《砂丁》的作者巴金來到個舊錫城,在短短幾天內不斷地聽著人們講述李鑫的動人事跡,他感受到李鑫烈士已經在每一位工人的心上樹立了一座紀念碑。巴金說:“連我這個遠方來的訪問者聽到李鑫的故事也一直牢牢地記在心上。我望見老陰山,就會想到他那個巨大的身影。我后來懷念個舊,也會想到他那個巨大的身影。其實李鑫並不是身長丈二的金剛,然而他的人格放射出萬丈光芒!”

李鑫以堅韌不拔的意志、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偉大崇高的人格,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的人生價值追求,在雲嶺大地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他曾兩次被敵人抓捕入獄,堅定的理想信念,使李鑫在監獄裡也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面對敵人的審訊,李鑫堅貞不屈,就一句話:“共產黨員革命就不怕死。”

1929年5月16日,年僅32歲的優秀共產黨員李鑫為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歷史的車輪走過近一個世紀,我們很難用文字完整記述那些用鮮血與生命鑄就的崢嶸歲月,但從歷史遺留的碎片和見証者的隻言片語中仍能追尋到烈士的革命印記,拼湊出那些於黑暗中找尋光明,於壓迫中奮而挺身的高大身影。我們整理歷史並追憶過往,除了視覺上的仰視,更多的是心靈的震撼,希望從這些革命先驅的事跡中凝聚精神的力量,找到前進的方向。

(作者單位:中共雲南省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