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加創辦人高琹雯:當一位美食家,一定要當網紅? | 精采人物 | 品味 | 經濟日報

美食加創辦人高琹雯:當一位美食家,一定要當網紅?

提要

「Taster 美食加」創辦人高琹雯(Liz Kao)在新書《Liz關鍵詞2:美食家與美食評論》提出一個空前的觀點:當一位專職美食家,就該好好當一位網紅。

 圖/VERSE提供,Kris Kang攝影
圖/VERSE提供,Kris Kang攝影

本文共4373字

VERSE 文/章凱閎

下午五時,採訪結束,正好是外拍的黃金時段,我們與高琹雯在敦化北路散步。

攝影師一路上快門不停,女主角看來也游刃有餘,光源在何方,唇角怎麼笑,手勢怎麼放,她已相當熟練,連攝影師也忍不住稱讚:「妳很好拍耶。」誰能想到,兩年之前,她還是那位在鏡頭前一分鐘就笑僵、十分鐘就尷尬癌發作的女子。

「真的,你們可以去看我第一支YT影片笑我沒關係。」她坦蕩地說。

2022年3月,高琹雯開了自己的YouTube頻道《Liz的美食家自學之路》,首支影片談丹麥傳奇餐廳Noma的身世。作品一上線,友人秒速傳來訊息,卻不是向她道恭喜,而是「Liz,妳那個光……如果需要推薦燈光師,不要客氣跟我說。」

這位在臉書時代累積近20萬粉絲的飲食作家,如今跨足影音,仍要歸零從打光學起。

圖/VERSE提供,Kris Kang攝影
圖/VERSE提供,Kris Kang攝影

2011年,高琹雯以部落格「美食家的自學之路」出道,是當時台灣少數關注國際fine dining趨勢的美食自媒體;現在,她已是國內最具代表性的餐飲KOL之一。

但2020年開始,她大步跨出純圖文創作的舒適圈,先是推出Podcast節目《美食關鍵詞》,同時成立「美食加選物」電商平台;緊接著,又轉型為影音創作者,開YouTube頻道、在Instagram拍Reels(短影音)。今年Threads在台流量起飛,她同樣在第一時間擠進搖滾區。

曾經「自學的美食家」,此刻卯足全力,要成為一位「自學的網紅」。

單打獨鬥的美食家志願者

今年,高琹雯出版新書《Liz關鍵詞2:美食家與美食評論》,她在書中也寫道,在社群時代下,「或許,一位專職的美食家……就是好好當一位網紅。」採訪中,她坦白,這是她以美食為職志13年來得出的結論。

這份體悟,源自於她在美食業界,與眾不同的養成經歷。

假如把台灣的飲食權威(或「美食家」們)區分世代,高琹雯的前輩,如胡天蘭、王瑞瑤、葉怡蘭、韓良憶等,皆為美食記者出身,在傳統主流媒體最輝煌風光的時代,記者能以報社資源進行餐飲體驗,其評論也能代表一家之言。相較之下,高琹雯則是單打獨鬥,從零開始經營部落格的自媒體。

圖/VERSE提供,Kris Kang攝影
圖/VERSE提供,Kris Kang攝影

時間回到2011年3月。還在律師事務所工作的她,開了部落格叫「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她回憶,當時的美食部落客,不出兩類型,一是食譜,二是食記,但後者的品質參差不齊,「很多是拍了一大堆照片,連廁所、菜單的每一頁都放上去,但不太會說明餐廳或主廚的背景,也沒有所謂創作理念;當然,那時候的餐廳也比較少強調這一塊。」

高琹雯創造出第三類:國外的高端餐飲趨勢。她利用閒暇時間,閱讀《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外媒的美食報導與專欄,開始追蹤《米其林指南》、「世界50最佳餐廳」(The World's 50 Best Restaurants)名單與資訊,寫下在台灣報章雜誌上讀不見的聲音。

2012年,她更辭去法律工作,當一位全職foodie。當台北有什麼新店開幕,她往往是第一批客人;每年也出國踩點,造訪歐洲、美國知名高檔餐廳,或是飛去丹麥吃一位難求的Noma本店,甚至是千載難逢的東京、墨西哥客座餐會等,「總之,當時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吃飯。」

圖/VERSE提供,Kris Kang攝影
圖/VERSE提供,Kris Kang攝影

由於非記者身份,高琹雯要當一位稱職的foodie,只能以巨量的家庭資源來交換經驗值,「講不客氣一點,就是花家裡的錢去吃吃喝喝……」但實情是,那些吃飯行程不盡然是娛樂。

畢竟一間餐廳或一場客座餐會,有的foodie在餐後只交出了幾張菜色照片與主廚合照,她卻是將一頓飯寫成了期末報告,在部落格上完成一系列有血有肉、又具含金量的飲食文章。即便「學費」高昂,她也靠真心的文字交出一張亮眼的美食文憑。

記錄台灣fine dining歷史

一次從天而降的契機,更令她從一位單純的食客身份,打入國際餐飲圈。那是2014年在新加坡舉行的「亞洲50最佳餐廳」頒獎典禮。

經營部落格滿三年的她,某日收到一封私訊,「是一位台視記者,她說,她收到頒獎典禮的採訪門票,想找一位對美食熟悉的人同行,可以一起住飯店、一起去現場,只要自己出機票,我聽完馬上就說:好!」(題外話:那位台視記者,正是今年米其林新入選餐廳Restaurant A的現任營運行銷公關總監李宛儒。)

而當年榜單,其實也是台灣fine dining起飛的轉捩點。

圖/VERSE提供,Kris Kang攝影
圖/VERSE提供,Kris Kang攝影

首先是主廚陳嵐舒以台中的法式餐廳「樂沐Le Môut」(已歇業,現址為2020年重新開幕的「小樂沐Le Côte LM」)拿下榜單第24名,且獲得首屆「亞洲最佳女主廚」;來自台灣的主廚江振誠則以其位於新加坡的餐廳「Restaurant ANDRÉ」(已歇業)獲得第六名,亦是新加坡榜首。

「但台灣人對這個榜單的連結卻是非常少的。身在現場,你會發現,那是一個很大規模、國際型的交流活動,從主廚、餐廳投資人到上下游供應商——那是一個生態系。我的直覺是,這裡有太多重要的事,但在台灣還沒有被發生。」

那一趟新加坡,她最終完成八篇、總計上萬字的主廚專訪與賽事評論,產量勝過任何一位台灣的媒體記者。不只讓台灣的讀者認識她,更讓廚師們認定了她,把她視作餐飲業的一份子。

「那次之後,fine dining的世界在我眼中變得非常具體。」人脈如漣漪般展開,同時,高琹雯也搭上台灣fine dining餐廳開枝散葉的時刻。

圖/VERSE提供,Kris Kang攝影
圖/VERSE提供,Kris Kang攝影

2014年末,江振誠回台開了第一間餐廳RAW(現為台灣米其林二星餐廳),香港主廚林泉(Richie Lin)的MUME(2023年亞洲50最佳餐廳第45名)也是同期新秀。隔年,香港主廚林明健(現有米其林一星餐廳Longtail)擔任國賓大飯店的當代料理餐廳Achoi行政主廚;旅外主廚何順凱(現有米其林三星餐廳Taïrroir態芮)也甫歸台,在松菸誠品掌勺西餐廳The First。

高琹雯用文字記錄了台灣一線名廚們摘星前的人生,也與他們建立了革命情感。

「真的就是一起長大的夥伴。」她說。

創業以美食內容營生

然而現實是,高琹雯在部落格上紮實寫作近十年,累積聲譽與上萬名粉絲數,卻幾乎毫無收入。

這個處境也印證了她在新書中採訪飲食作家葉怡蘭,所得出的觀點——「美食家不是一種工作,因為美食家不見得需要營生。」這句話描繪出的形象,貼近一個出身資產階級的老饕,擁有經濟資本、文化資本,而品味只是其興趣,非生財工具。

「這也是我的幸運。家裡不需要我去擔心經濟的問題,有一段時間,我可以隨心所欲、非常任性地去做我喜歡的事。」她真真切切地體驗過一位「飛行美食家」(globe-trotting foodie)的上流人生,「那是生活在雲端的感覺,總是圍繞在一些風花雪月的事物,觥籌交錯的花花世界。」甚至吃飯的見識,還能換得外界的關注與話語權。

高琹雯大可繼續過上那樣的生活,「但我覺得我過不去自己這一關。我曾經為了美食這件事放棄去當律師,那也是一門很棒的職業。我的人生獲得這麼多資源,難道不能靠自己的能力做出一番成績嗎?」

「我用很大的氣力去吃飯,但目的從來就不只是為了『吃飯』。」她想知道,若這些年來積累的飲食品味與見解,稱得上是一門專業,那能不能靠它來謀生?高琹雯開始嘗試讓流量變現。

圖/VERSE提供,Kris Kang攝影
圖/VERSE提供,Kris Kang攝影

2019年,她籌備電商平台,從一頁式電商做起,試賣第一支產品「伊莉莎白辣醬」,隔年,「美食加選物」正式開始,親自產製或精選飲食產品,藉影響力來「帶貨」。過去堅持不寫業配文的她,也終於嘗試與廠商合作內容行銷。

一系列商業化的轉型,招致質疑的聲音,有人說,「Liz妳變了。」也有人唱衰她的創業之路,更多是指責她一手寫食評、一手做行銷,文章不再具有公信力。

事實上,這些評論,她早在內心預演無數遍,「我知道一定會有人不喜歡新的轉變,也一定會失去一部分粉絲」,但她也深知,若繼續原地踏步,將不進則退。

同一時間,影音大潮來襲,文字的價值被大幅低估,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機感,「個人部落格走到極限了,以前只是拍照寫字就能獲得很高的流量,但現在不是,明明覺得自己寫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但數字顯示就是沒有人看,你會陷入自我比較、羨慕別人的心態——這不是一個成熟的創業者應該有的心態。」

高琹雯站在新舊交接的時代,多數飲食作家仍固守於傳統圖文創作,而她是少數選擇與趨勢同行的人。

圖/VERSE提供,Kris Kang攝影
圖/VERSE提供,Kris Kang攝影

她定義自己從美食部落客轉為「美食內容創作者」,其一意義是打破媒材,任何新的社群平台、科技工具,她都願意學習,從寫文章到錄音、剪輯、寫腳本;其二意義,是不忘「內容」仍是她的核心價值。

有的人說她趕流行,與其做自己不擅長的事,不如繼續寫字。然而,改行當YouTuber後,同業多得是做高度娛樂性的速食內容,她卻仍選擇做重論述、大量資訊性的深度內容,如台灣餐飲缺工的專題影音,或是國際餐飲趨勢,甚至是一小時以上的人物專訪——換算成文字,那也算得上一篇篇上萬字的文章。

以內容為本,關鍵原因是她不想失去飲食的話語權。高琹雯想當一位不受世代所侷限的美食家,即便在現在的社群時代,那條路是網紅的修煉。

圖/VERSE提供,Kris Kang攝影
圖/VERSE提供,Kris Kang攝影

成為數位時代的美食家

她在新書中,也以巨量的篇幅敘述古今中外美食家與食評的養成與事蹟,從18世紀法國第一代美食家布西亞‧薩瓦蘭(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中國晚清至民國初年的美食名家江太史,到《紐約時報》歷屆餐廳評論人。

爬梳這些史料,其用意正是向世人闡明「美食家」身份不斷在典範轉移。

以江太史為例,這位出生廣州、晚清最後一代科舉進士,因食之刁鑽,他操練家廚做出的菜式,竟能重塑近代粵菜的風貌,甚至其家傳菜色也被稱為「太史菜」。但當場景轉至當代,豈有一位老饕能有如此具體的影響力,能夠創造一支菜系?

甚至,隨著傳統報業、主流媒體的沒落,獨立專業食評也逐漸凋零,「報章雜誌捧著銀子來請你寫,你都未必想寫。一方面是杯水車薪,這是這時代文字工作者的悲哀,二方面是,社群媒體將發行渠道分散了……傳統媒體的支配地位也被削弱。」高琹雯寫道。

取而代之是社群平台百花齊放,分眾時代來臨。人人都是自媒體,能對飲食發表高見,換言之,這是一個「人人能當美食家」的世界。

圖/VERSE提供,Kris Kang攝影
圖/VERSE提供,Kris Kang攝影

然而,誰是真正的美食家?答案絕非看誰的食記點閱數字最高。高琹雯引用英國社會學家門內爾的觀點:「美食家不僅僅是一位講究吃喝的行家,他同時是飲食品味的理論家與宣傳者。」

但這正是現實之艱難,內容的深度與傳播的廣度,往往是反比關係,「要有紮實觀點,又要高點擊率,就是難上加難的挑戰。」理念與流量的拉扯,成為數位時代下,這位美食家志願者的新難題。

偶爾,高琹雯會想起,十多年前、那段無牽無掛的部落客時期,「而現在的我,已經沒有寫作的自由了。」可是她始終沒有忘記「美食家」這身份在她心中的高度。美食家探索美食,免不了窮盡一生,如同創業是沒有終點的馬拉松,兩者都沒有退休的一天。

但正如她出道至今,始終未改的命題:「美食家的自學之路」——最重要的,一直是「自學」二字。Practice makes perfect,這是她打從第一天就明白的道理。

※本文由《VERSE》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VERSE

一個全新混種的文化媒體,更是企業品牌價值的策略夥伴。旗下V STUDIO團隊運用編輯力、設計力與企劃力,打造兼具深度與美感的專題內容,規劃獨家的文化行旅、展覽和特色聯名商品,呈現引人入勝的品牌體驗。

相關

news image

我對她承諾30歲成為 CEO 而我也成功了!黃仁勳對妻子一見鍾情 浪漫情牽43年

By Tatler Taiwan
news image

「不管在人生哪個階段 女性都應該勇於追求夢想!」嘻哈酷媽蔡詩芸狂野依舊 勇於跳脫舒適圈直面挑戰

By Prestige Taiwan
news image

繼盧彥勳後首位於世大運奪網球男單金牌!莊吉生勇闖溫網會內賽 用網球讓台灣走向世界

By Prestige Taiwan
news image

史上最年輕的百年風味執持者!第五代首席酒窖大師以「人頭馬300週年限量瓶」傳承最美好的風味

By 藏酒論壇
news image

歷經8年低潮與身分轉換 林宥嘉以新作品「王 Love, Lord」演唱自己由黑到亮的人生

看更多

熱門

news image

可以給的全給了!MG Taiwan 標配就是頂規 「超規滿配」擄獲逾2萬車主的心

news image

熱血跑格與舒適實用兼備 好均衡的 BMW X3 M Sport 鉑金版

news image

星宇航空x星野集團強強聯手!入住 Tomamu 度假村 走訪酒莊、賞雲海美景 感受四季都迷人的北海道

news image

一部成熟的跨界旅行車!VOLVO V90 Cross Country 懂車人士的天菜

news image

全車系繽紛上市 全新世代 MINI Countryman 運動休旅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